西湖空濛圖

· 袁桷
舊隱湖山筆底收,相從京洛意中游。 昏昏車馬飛花雨,寂寂鍾魚落葉秋。 千古登臨翻昨夢,百年歌舞漾清愁。 何當化鶴看滄海,不用呼猿吸澗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空濛(kōng méng):形容景色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
  • 京洛:古代指洛陽,這裏泛指都城。
  • 鍾魚:指寺廟中的鐘聲和魚形的木魚聲。
  • :盪漾,形容情感或思緒波動。
  • 化鶴:傳說中仙人化作鶴飛昇的典故。
  • 呼猿:指呼喚猿猴,古代文人常以此表示隱居山林的意境。

翻譯

舊時的隱居之地,湖山景色盡收筆下,彷彿與京洛的繁華意趣同行。 車馬匆匆,飛花如雨,昏昏沉沉;寺廟中鐘聲和木魚聲寂靜,落葉預示着秋天的到來。 千年的登臨之地,如今只留下昨日的夢境;百年的歌舞,盪漾着清冷的憂愁。 何時能化作仙鶴,俯瞰滄海桑田,不再召喚猿猴,汲取澗水的清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對舊日隱居生活的懷念與對繁華世界的超然態度。詩中「昏昏車馬飛花雨」與「寂寂鍾魚落葉秋」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描繪塵世的喧囂,後者則表現了寺廟的寧靜與秋日的蕭瑟。尾聯的「化鶴」與「呼猿」則體現了詩人對超脫塵世、迴歸自然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淡泊與對自然的嚮往。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