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三首
一山一水又一鄉,風風雨雨最淒涼。水山終始但車舟,風雨憑淩失春秋。
昨宵簡歷數秋光,九月下旬爲降霜。楊柳多時欲萎落,莎雞在戶已深藏。
行子中道見時物,清朝如何不彷徨。彷徨還自念,念我容顏獨秋當。
深愁素髭欺客至,難將短鬢較途長。征衣自加還自惜,忽聞暮響何茫茫。
想有羈人同旅怨,故令清砧厲空房。或因明月生離思,復令幽機覆流黃。
流黃滿疋向月清,佳人刀尺就機鳴。思君腰帶如疇昔,但妾愁多未能成。
聽此令人傷遠神,征夫相值願傳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擬:模仿,仿照。
- 行路難:樂府舊題,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 簡歷:簡略地記錄。
- 莎雞:一種昆蟲,即紡織娘。
- 彷徨:徘徊,心神不寧。
- 素髭:白色的鬍鬚。
- 征衣:旅人穿的衣服。
- 羈人:旅人。
- 清砧:搗衣聲。
- 流黃:黃色的絹。
- 疇昔:往昔,從前。
翻譯
一座山,一條水,又是一個鄉,風雨交加,最爲淒涼。山水之間,只有車和船相連,風雨中,春秋已失。 昨晚簡略記錄了秋天的景象,九月下旬開始降霜。楊柳在多時已欲凋零,莎雞在戶內已深藏。 行人在路上看到這些景象,清晨怎能不感到彷徨。彷徨中又自思,想到我的容顏在秋天顯得格外憔悴。 深愁中,白鬍須似乎在嘲笑我這旅人,難以用短鬢來衡量旅途的長度。自己加衣又自憐,忽然聽到暮色中的聲響,感到一片茫然。 想象中,有旅人與我同感怨恨,所以讓清脆的搗衣聲響徹空房。或許是因爲明月勾起了離別的思緒,又讓幽暗的機杼覆蓋了黃色的絹。 黃絹滿匹,對着月光顯得格外清冷,佳人拿着刀尺,靠近機杼發出聲響。思念你的腰帶還如往昔,但我愁多,無法完成。 聽到這些,令人感到遠方的神傷,征夫相遇,願傳遞聲音。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山水、風雨、秋光等自然景象,以及行人的內心感受,表達了旅途的艱辛和離別的悲傷。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如「風雨憑淩失春秋」、「征衣自加還自惜」等,深刻地刻畫了行人的孤獨和無奈。同時,通過對佳人思念的描寫,進一步增強了詩的情感深度。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讀平準書有感 》 —— [ 明 ] 郭之奇
- 《 酌 》 —— [ 明 ] 郭之奇
- 《 潛山道中晚行懷方肅之四首有引 》 —— [ 明 ] 郭之奇
- 《 分暉 》 —— [ 明 ] 郭之奇
- 《 永城王邀同贊伯宴郊外別墅墅中環亭爲池池荷留秋秋宵遲客兩悠然也二首 》 —— [ 明 ] 郭之奇
- 《 是日諸子肩輿餘獨乘馬醉歸輒供笑謔詩以解嘲 》 —— [ 明 ] 郭之奇
- 《 開卷有懷書寄方肅之徐九一在館讀書 》 —— [ 明 ] 郭之奇
- 《 宛在堂中即事 其十七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