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之朔發金陵旬日始至蕪湖

百里蕪湖十日程,退尋進尺較平生。 與波上下非吾事,阻道流洄是客情。 擊楫徒興當日舞,布帆難藉此宵橫。 永懷不寐飛江月,洗卻千愁照獨清。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 :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 金陵:今南京。
  • 蕪湖:地名,今安徽省蕪湖市。
  • 退尋:退步,比喻事情進展緩慢。
  • 進尺:比喻進步,這裏指行程的進展。
  • 與波上下:隨波逐流,比喻隨大流,沒有主見。
  • 阻道流洄:道路阻塞,水流回旋,比喻旅途中的困難和阻礙。
  • 擊楫:敲打船槳,常用來形容決心或壯志。
  • 布帆:帆船的帆布。
  • 永懷:長久地思念。
  • 飛江月:形容月光如飛,灑在江面上。
  • 洗卻千愁:洗去所有的憂愁。
  • 照獨清:獨自一人,心境清明。

翻譯

從金陵出發前往百里之外的蕪湖,整整用了十天的時間。我在這緩慢的旅途中,反思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的進步緩慢。我並不願意隨波逐流,而是感受到了旅途中的種種困難和阻礙。雖然我曾有擊楫的壯志,但今夜卻難以藉助帆船前行。我長久地思念着,無法入眠,看着江面上飛舞的月光,它似乎洗去了我所有的憂愁,讓我獨自一人,心境清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從金陵到蕪湖的旅途經歷和內心感受。詩中,「退尋進尺較平生」一句,既表達了詩人對自己人生進程的反思,也暗示了旅途的艱辛。後文通過「與波上下」與「阻道流洄」的對比,展現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的道路,即使面臨重重困難。結尾的「飛江月」和「洗卻千愁」則以景結情,通過月光洗滌心靈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清明與超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