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二首

· 陶益
經星飛月隔煙蘿,百子池前憶素娥。 扇影漸隨秋色改,砧聲偏向夜涼多。 人間此夕成奚事,天上仙槎已渡河。 兒女歡逢磨喝樂,豈知淚雨又沾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經星:指二十八宿等恆星。
  • 百子池:神話傳說中的池名,在瑤池之北。
  • 素娥:指嫦娥。
  • 砧聲:搗衣聲。
  • 仙槎:神話中能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竹木筏。
  • 磨喝樂:宋代民間七夕節玩物,即小泥偶,多是穿有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的泥偶。

翻譯

恆星與月亮在煙霧繚繞的蘿藤間若隱若現,我在百子池前思念着嫦娥。扇影隨着秋色的變化,漸漸失去了夏日的涼意,而夜晚的砧聲卻愈發顯得清冷。人間在這個夜晚有何特別之事,而天上的仙槎已經渡過了銀河。兒女們歡聚一堂,玩着磨喝樂,又怎知我淚如雨下,淚水沾溼了織梭。

賞析

這首作品以七夕爲背景,通過描繪星空的變幻和人間夜晚的景象,表達了對天上仙境的嚮往和對人間情感的哀愁。詩中「經星飛月隔煙蘿」一句,以浪漫的筆觸勾勒出七夕夜空的神祕與美麗。後文通過對扇影、砧聲的描寫,進一步以秋意和夜涼來烘托內心的孤寂與思念。結尾處的「兒女歡逢磨喝樂,豈知淚雨又沾梭」,則巧妙地以兒女的歡樂對比自己的悲傷,增強了詩歌的情感張力。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