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樑兵憲天津

鳴笳歸隴阪,懸旆度天津。 朔氣臨河盡,軍容入塞新。 蜃樓清海月,狐嶺靜邊塵。 要取黃金印,歸圖紫閣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鳴笳:吹響笳(一種古代樂器),常用於軍中或宴會上。
  • 隴阪:隴山的山坡,隴山位於今甘肅省東部。
  • 懸旆:懸掛的旗幟。
  • 朔氣:北方的寒氣。
  • 軍容:軍隊的陣容和氣勢。
  • 蜃樓:海市蜃樓,指在海上或沙漠中因光線折射而形成的虛幻景象。
  • 狐嶺:可能指邊疆的山嶺,具體位置不詳。
  • 邊塵:邊疆的塵埃,常用來比喻邊疆的戰事或動盪。
  • 黃金印:指高官的印章,象徵權力和地位。
  • 紫閣麟:紫閣指皇宮,麟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這裏指皇帝的賞識和榮耀。

翻譯

吹響笳聲,我們返回隴山的山坡,懸掛的旗幟飄揚在天津。 北方的寒氣在河邊消散,軍隊的氣勢在進入邊塞時煥然一新。 海市蜃樓在清澈的海月下顯得格外清晰,狐嶺上的邊疆塵埃也變得寧靜。 我們期待着取得高官的印章,帶着皇帝的賞識和榮耀歸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軍隊歸來的壯觀場景,通過「鳴笳」、「懸旆」等詞語傳達了軍隊的威武氣勢。詩中「朔氣臨河盡,軍容入塞新」一句,既表現了北方寒氣的消散,也象徵着軍隊的新氣象。後兩句通過對「蜃樓」和「狐嶺」的描寫,展現了邊疆的寧靜與祥和。結尾的「黃金印」和「紫閣麟」則表達了詩人對未來榮耀和地位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邊塞詩的特色。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