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兄平明發舟歸?川別後寄此

扁舟石門裏,雙棹蕩孤煙。日夕望江樹,彷佛見?川。 原上鶺鴒沙中雁,一水相連不道遠。稚子早攀巖桂待,行人獨憶雲鬆返。 惜是東西南北人,十年漂泊尚迷津。平明送兄返田舍,薄暮思家淚滿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扁舟:小船。
  • 石門: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雙棹:雙槳。
  • 孤煙:孤零零的炊煙。
  • 日夕:傍晚。
  • 彷佛:彷彿,好像。
  • 鶺鴒(jí líng):一種鳥。
  • 沙中雁:沙灘上的雁。
  • 一水相連:指河流相連。
  • 稚子:小孩子。
  • 巖桂:生長在岩石上的桂樹。
  • 行人:旅人。
  • 雲鬆:雲中的松樹,此處可能指遠方的松樹。
  • 東西南北人:四處漂泊的人。
  • 迷津:迷失方向。
  • 平明:天剛亮。
  • 薄暮:傍晚。

翻譯

在石門的小船裏,雙槳劃破孤煙。傍晚望着江邊的樹,彷彿看到了?川。 原野上的鶺鴒和沙灘上的雁,雖然河流相連卻不覺得遠。小孩子早早攀上巖桂等待,旅人獨自回憶着雲中的松樹歸來。 可惜我是個四處漂泊的人,十年漂泊仍迷失方向。天剛亮送兄弟返回田舍,傍晚思念家鄉淚水溼透了手巾。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送別兄長後的深情與思鄉之情。詩中,「扁舟石門裏,雙棹蕩孤煙」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而「日夕望江樹,彷佛見?川」則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後兩句通過對鶺鴒、雁、巖桂等自然景物的描寫,進一步以自然之景寓託思鄉之情。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漂泊生涯的無奈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