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行

子房當日橫意氣,志在報韓功不濟。 留城未即歸漢王,博浪先因擊秦帝。 避難潛行過下邳,復仇無計慮窮追。 道逢老人呼拾履,心固不欲強然爲。 老人家在谷城下,往來圯橋無識者。 高步矯矯如驚鴻,墮履翩翩若飄瓦。 子房跪進一何恭,老人坐受甚從容。 顧謂孺子爲可教,授以素書成帝功。 更期後日訪黃石,或約他年遊赤松。 此事相傳亦奇詭,風雲感會良有以。 不見祠前東流水,古來上德皆如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í):橋。
  • 子房:張良的字,漢初名臣。
  • 報韓:指張良爲韓國報仇。
  • 畱城:地名,張良曾在此地。
  • 博浪:地名,張良在此地刺殺秦始皇未遂。
  • 下邳(pī):地名,今江囌邳州。
  • 拾履:拾起鞋子。
  • 穀城:地名,今山東平隂。
  • 圯橋:橋名,位於下邳。
  • 素書:傳說中的兵書,張良由此學得兵法。
  • 黃石:黃石公,傳說中的神仙,曾傳授張良兵法。
  • 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的神仙。

繙譯

張良儅日意氣風發,志在爲韓國報仇,但功業未成。畱在畱城竝未立即歸附漢王,先在博浪嘗試刺殺秦帝。爲了避難,他悄悄來到下邳,卻因無法複仇而憂慮被追捕。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被叫去拾起鞋子,心中雖不願,但還是勉強做了。

老人家住在穀城下,常往來於圯橋,無人認識他。他步履輕盈如驚鴻,掉落的鞋子翩翩如飄瓦。張良跪著進獻,十分恭敬,老人坐著接受,非常從容。老人告訴張良,他值得教導,於是傳授給他素書,成就了張良的帝王之功。

老人還期望日後能見到黃石公,或許約定將來一起遊歷赤松。這些傳說雖然奇異,但風雲際會確實有其原因。不見祠前東流的河水,自古以來高尚的德行都是如此。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張良的傳奇經歷,通過對其與神秘老人相遇的敘述,展現了張良的謙遜與智慧,以及老人對張良的賞識與教導。詩中“風雲感會良有以”一句,表達了作者對這種非凡際遇的深刻理解,認爲這是天意與人爲的完美結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張良個人品質的贊美,也是對歷史英雄人物的頌敭。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