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逢史館李學士

· 韋莊
前年分袂陝城西,醉憑徵軒日欲低。 去浪指期魚必變,出門回首馬空嘶。 關河自此爲徵壘,城闕於今陷戰鼙。 誰謂世途陵是谷,燕來還識舊巢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分袂 (fēn mèi):分別,離別。
  • 陝城 (shǎn chéng):指陝西的某個城市。
  • 徵軒 (zhēng xuān):指遠行的車輛。
  • 關河 (guān hé):指關隘和河流,常用來指代邊疆或戰略要地。
  • 徵壘 (zhēng lěi):指戰爭中的防禦工事。
  • 城闕 (chéng què):指城牆和宮闕,泛指城市或都城。
  • 陷戰鼙 (xiàn zhàn pí):指城市被戰鼓聲所包圍,即陷入戰亂。
  • 世途 (shì tú):指人生的道路或社會狀況。
  • 陵是谷 (líng shì gǔ):比喻世事變遷無常,高低起伏。
  • 燕來還識舊巢泥 (yàn lái huán shí jiù cháo ní):燕子回來還能認出舊巢的泥土,比喻事物雖變,但仍有跡可循。

翻譯

前年我們在陝城西邊分別,那時我醉意朦朧地倚着遠行的車輛,太陽即將落山。 離開時我指着波浪約定歸期,魚兒必定會變化,出門回首,馬兒空自嘶鳴。 從此關河成了征戰的堡壘,城牆和宮闕至今仍被戰鼓聲所困。 誰說世道變遷無常,像山陵變成深谷,燕子歸來依然能識別舊巢的泥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韋莊與李學士分別後的感慨和對戰亂時局的憂慮。詩中通過「分袂」、「徵軒」、「關河」、「城闕」等詞語,勾勒出一幅戰亂頻仍、世事變遷的畫面。末句以燕子識舊巢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舊日安寧生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一線希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感受。

韋莊

韋莊

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詩人。廣明元年(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黃巢攻佔長安以後,與弟妹失散,浪跡天涯。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寫有長篇歌行《秦婦吟》。昭宗乾寧元年(894年)進士,曾任校書郎、左補闕等職。乾寧四年(897年),李詢爲兩川宣諭和協使,聘用他爲判官。在四川時爲王建掌書記,蜀開國制度皆莊所定,官至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八月,卒於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陽。諡文靖。 ► 381篇诗文

韋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