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寺對雨

一雨妨遊屐,蕭然自化成。 牆披蒼蘚合,谷概白雲平。 澗急遙傳響,峯連豈辨名。 驟隨鳴磬韻,細逐諷經聲。 檐卜居然長,池蓮未便傾。 飄颺渾攪夢,登眺不勝情。 天柱應全暗,金沙想半盈。 晚晴山更碧,佛日透林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遊屐(yóu jī):指遊人的腳步。
  • 蕭然(xiāo rán):形容環境清靜。
  • 蒼蘚(cāng xiǎn):青苔。
  • 谷概(gǔ gài):山谷的景象。
  • 鳴磬(míng qìng):敲擊的磬,一種佛教樂器。
  • 檐卜(yán bǔ):一種植物,此處指其花朵。
  • 金沙(jīn shā):金色的沙子,此處指陽光下的沙地。
  • 佛日(fó rì):佛教中的吉祥之日,此處指陽光。

翻譯

一場雨阻礙了遊人的腳步,卻自然地使這地方變得清靜。 牆上青苔密佈,山谷中白雲平鋪。 急流在遠處傳來聲響,山峯相連難以辨認其名。 突然間,隨着磬聲的響起,細碎的誦經聲隨之而來。 檐卜花竟然盛開,池中的蓮花還未完全凋謝。 飄揚的雨絲似乎攪亂了夢境,登高遠望,情感難以自持。 天柱峯應該全被雲霧遮蔽,金色的沙灘想必半是溼潤。 傍晚天晴,山色更加碧綠,佛光透過樹林,顯得格外明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雨後的化成寺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色,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雨後的寧靜與清新。詩中,「牆披蒼蘚合,谷概白雲平」等句,以自然景象的描繪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感。後文通過「驟隨鳴磬韻,細逐諷經聲」等句,巧妙地將自然與宗教氛圍結合,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宗教和諧共存的感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人崔光玉對自然美景的敏銳捕捉和深刻理解。

崔光玉

崔光玉,南海人。明神宗萬曆四年(一五七六)舉人。官通判。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五。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