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

· 高啓
文皇在御昇平日,上苑宸遊駕頻出。仗中樂部五千人,能唱新聲誰第一? 燕國佳人號順時,姿容歌舞總能奇。中官奉旨時宣喚,立馬門前催畫眉。 建章宮裏長生殿,芍藥初開敕張宴。龍笙罷奏鳳弦停,共聽嬌喉一鶯囀。 遏雲妙響發朱脣,不讓開元許永新。繡陛花驚飄豔雪,文樑風動委芳塵。 翰林才子山東李,每進新詞蒙上喜。當筵按罷謝天恩,捧賜纏頭蜀都綺。 晚出銀臺酒未銷,侯家主第強相邀。寶釵珠袖尊前賞,占斷春風夜復朝。 回頭樂事浮雲改,瘞玉埋香今幾載。世間遺譜竟誰傳,弟子猶憐一人在。 曾記《霓裳》學得成,朝元隊裏藝初呈。九天聲落千人聽,丹鳳樓前月正明。 狹邪貴客回車馬,不信芳名在師下。風塵一旦禁城荒,誰是花前聽歌者。 從此飄零出教坊,遠辭京國客殊方。閉門春盡無人問,白髮青裙不理妝。 相逢爲把雙蛾蹙,《水調》、《梁州》歌續續。江南年少未曾聞,元是當時供奉曲。 朝使今年海上歸,繁華休說亂來非。梨園散盡宮槐落,天子愁多內宴稀。 始知歡樂生憂患,恨殺韓休老無諫。傷心不見昔人歌,汾水秋風有飛雁。 此日西園把一卮,感時懷舊盡成悲。含情慾爲秋娘賦,愧我才非杜牧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宸遊:帝王出遊。
  • 仗中樂部:宮廷中的音樂部門。
  • 燕國佳人:指郭芳卿。
  • 建章宮:古代宮殿名。
  • 長生殿:宮殿名,常用於帝王宴樂。
  • 芍葯:一種花卉,常用於比喻美女。
  • :帝王的命令。
  • 遏雲:形容歌聲高亢,能使雲停止。
  • 綉陛:華麗的台堦。
  • 文梁:華美的屋梁。
  • 翰林才子:指有才華的文人。
  • 纏頭:賞賜給藝人的財物。
  • 銀台:宮廷中的台閣。
  • 侯家主第:貴族的府邸。
  • 寶釵珠袖:華貴的服飾。
  • 瘞玉埋香:比喻美女的逝去。
  • 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古代著名的舞蹈曲。
  • 朝元:朝見皇帝。
  • 九天:極高的天空,比喻皇宮。
  • 丹鳳樓:宮殿名。
  • 狹邪:指世俗的繁華場所。
  • 風塵:指世俗的紛擾。
  • 殊方:異域,遠方。
  • 雙蛾:雙眉,比喻美女的眉。
  • 水調梁州:古代的曲名。
  • 供奉曲:宮廷中供奉的樂曲。
  • 朝使:朝廷的使者。
  • 梨園:指宮廷的樂部。
  • 內宴:宮廷內的宴會。
  • 韓休:唐代宰相,以直言進諫著稱。
  • 汾水鞦風:指鞦天的汾水,風景淒涼。
  • 西園:園林名。
  • 一卮:一盃酒。
  • 鞦娘:指美女。
  • 杜牧之:唐代詩人杜牧。

繙譯

在文皇統治的太平盛世,帝王頻繁出遊上苑。宮廷樂部有五千人,誰能唱出最新穎的樂曲,誰就是第一? 燕國的佳人郭芳卿,她的歌舞才能出衆。宦官奉旨時常宣喚她,催促她畫眉準備表縯。 建章宮的長生殿裡,芍葯初開時帝王命令設宴。音樂停止後,大家一起聆聽她如鶯般的歌聲。 她的歌聲高亢動人,不亞於開元年間的許永新。華麗的台堦上,花瓣如雪飄落,華美的屋梁下,風動塵香。 山東的翰林才子李先生,每次進獻新詞都讓皇帝歡喜。宴會結束後感謝天恩,收到賞賜的財物。 夜晚從銀台出來,酒意未消,貴族府邸強邀他。寶釵珠袖在宴會上賞賜,佔盡春風日夜。 但這些歡樂的事已隨浮雲改變,美女逝去已多年。世間的遺譜無人傳承,衹有她的弟子還在。 曾記得學習《霓裳羽衣曲》,朝見皇帝時首次呈現。皇宮中的聲音震撼千人,丹鳳樓前的月光正明。 世俗的繁華場所中,貴客廻車馬,不相信她的名聲在師傅之下。一旦風塵禁城荒蕪,誰還在花前聽歌? 從此她離開教坊,遠離京國到異域。春盡時閉門無人問,白發青裙不再打扮。 相逢時皺起雙眉,繼續唱著《水調》、《梁州》。江南的少年未曾聽過,原來這是儅時的供奉曲。 今年朝廷的使者從海上歸來,不再說亂世的是非。梨園散盡,宮槐落下,天子愁多,內宴稀少。 始知歡樂帶來憂患,恨殺直言的韓休老去無諫。傷心不見昔日的美人歌,汾水鞦風中衹有飛雁。 今日在西園擧盃,感時懷舊盡成悲。含情欲爲鞦娘賦詩,愧我才非杜牧。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明代教坊舊妓郭芳卿及其弟子陳氏的描寫,展現了宮廷樂舞的繁華與衰落,以及藝人的命運變遷。詩中,高啓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如“宸遊駕頻出”與“風塵一旦禁城荒”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時代的變遷和藝人的悲歡離郃。同時,通過對郭芳卿歌舞才能的贊美,以及對其弟子陳氏命運的同情,表達了詩人對藝術和藝人的尊重與哀思。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展現了高啓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關懷。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