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白雲山居

白雲山下多瑤草,白雲山中開士老。 古拓空餘瘞鶴銘,新詩偶寄呼鸞道。 近聞結屋清溪陰,煙莎不剪莓苔深。 有時長嘯倚岩石,木葉蕭蕭風滿林。 短衣荷簣無人識,日採松花充午食。 藜杖歸來及晚鐘,前峯月照溪煙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瑤草:仙草,這裏指山中美麗的花草。
  • 開士:指修行的高僧。
  • 古拓:古代的碑拓。
  • 瘞鶴銘:一種古代的銘文,這裏指埋葬鶴的銘文,象徵着古老和神祕。
  • 呼鸞道:傳說中神仙召喚鸞鳥的道路,這裏指通往仙境的道路。
  • 煙莎:煙霧中的莎草。
  • 莓苔:青苔。
  • 荷簣:揹着簍筐。
  • 藜杖:用藜木製成的柺杖。

翻譯

白雲山下遍佈着美麗的仙草,山中居住着一位年邁的高僧。 古老的碑拓只留下了埋葬鶴的銘文,新詩偶然間寄到了通往仙境的道路上。 最近聽說他在清澈的溪流旁建了屋子,煙霧中的莎草未剪,青苔深深。 有時他長嘯倚靠在岩石上,樹葉沙沙作響,風滿林間。 他穿着短衣,揹着簍筐,無人認識,每天採摘松花作爲午餐。 拄着藜木柺杖歸家時已是晚鐘響起,前峯的月光照耀着溪流上的碧綠煙霧。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雲山中一位隱士的寧靜生活。詩中,「白雲山下多瑤草」和「白雲山中開士老」兩句,既展現了山中美景,又點明瞭隱士的身份。通過「古拓空餘瘞鶴銘」和「新詩偶寄呼鸞道」,詩人表達了對古老文化的懷念和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後文則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如「煙莎不剪莓苔深」和「木葉蕭蕭風滿林」,進一步以自然景物來襯托隱士的清靜和超脫。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讚美和對自然的熱愛。

區懷年

區懷年,字叔永。高明人。大相仲子。明熹宗天啓元年(一六二一)貢生,任太學考通判。明思宗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入都候選,以內艱回籍,後授翰林院孔目。歸臥雲石,學赤松遊,日以賡和撰述爲事。著有《玄超堂藏稿》、《擊築吟》諸集。清光緒《高明縣誌》卷一三有傳。 ► 2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