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安生

雄臣馳騖日,慷慨詠扶風。 赴節人誰力,謀軍爾匪躬。 千笳沉白帝,一矢落冥鴻。 遂使王孫草,迷離朔漠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雄臣:指有才能和勇氣的臣子。
  • 馳騖:急速奔走。
  • 慷慨:情緒激昂。
  • 扶風:地名,這裡可能指扶風郡,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
  • 赴節:指爲了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
  • 謀軍:策劃軍事行動。
  • 匪躬:不是爲了個人利益。
  • :古代的一種樂器,常用於軍中。
  • 白帝:地名,古代的一個城池。
  • :箭。
  • 冥鴻:高飛的鴻雁,比喻高遠的志曏或遠大的目標。
  • 王孫草:指貴族子弟。
  • 迷離:模糊不清。
  • 朔漠:北方的沙漠。

繙譯

在有才能和勇氣的臣子急速奔走的日子裡,他們情緒激昂地詠唱著扶風的歌曲。爲了國家的利益,誰會不遺餘力地去犧牲自己,策劃軍事行動也不是爲了個人利益。千百個笳聲在白帝城沉寂,一支箭矢射落了高飛的鴻雁。於是,那些貴族子弟的身影在北方的沙漠中變得模糊不清。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雄臣在國家危難之際的英勇與犧牲精神。詩中,“雄臣馳騖日,慷慨詠扶風”展現了他們的豪情壯志,“赴節人誰力,謀軍爾匪躬”則強調了他們的無私與忠誠。後兩句通過“千笳沉白帝,一矢落冥鴻”的意象,暗示了戰爭的殘酷與英雄的悲壯。最後,“王孫草迷離朔漠東”則表達了對於貴族子弟在戰亂中命運的擔憂與哀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英雄的贊美與對國家的憂慮。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