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

· 方回
金鞍驟紫陌,詎識林下勝。 石苔爲誰碧,我輩坐乃稱。 絲毫無愧容,照此冷泉鏡。 竹樹亦如我,不與春色競。 匏尊未用酌,一見百慮醒。 土囊發饕風,無波此終定。 革履漢臣心,恐未敵茲瑩。 木杪夜月孤,庶其許相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金鞍:裝飾華麗的馬鞍,指騎馬的貴族。
  •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
  • 詎識:豈知,哪裡知道。
  • 石苔:石頭上的苔蘚。
  • 絲毫無愧容:一點也沒有羞愧的表情。
  • 匏尊:用葫蘆制成的酒器。
  • 土囊:指地下的洞穴。
  • 饕風:狂風。
  • 革履:皮鞋。
  • 木杪:樹梢。

繙譯

華麗的馬鞍在京城的道路上疾馳,那些貴族又怎能知曉林中的幽靜勝景。 石頭上的苔蘚爲誰而碧綠,衹有我們這些人才配坐在這裡。 我們毫無愧色,映照在這清澈的冷泉之鏡中。 竹子和樹木也像我一樣,不與春天的繁華爭豔。 還未用葫蘆酒器斟酒,一見到這景象,所有的憂慮都消散了。 地下的洞穴即使吹出狂風,這平靜的泉水也不會起波瀾。 穿著皮鞋的漢臣之心,恐怕還不及這泉水清澈。 樹梢上孤懸的夜月,也許能與這景象相映成趣。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貴族與隱士的生活態度,表達了對自然幽靜之美的曏往和對世俗繁華的淡漠。詩中“金鞍驟紫陌”與“石苔爲誰碧”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隱士的高潔與超脫。後文通過“冷泉鏡”、“竹樹”等意象,進一步以自然之景來象征隱士的品格。結尾的“木杪夜月孤”則增添了一絲孤高與超然,與整首詩的意境相得益彰。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