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徐企題趙子昂所畫二馬
相馬有伯樂,畫馬有伯時。伯樂永已矣,伯時猶見之。
長林之下無茂草,此馬得無半飽飢。一疋背樹似揩癢,一疋齕枯首羸垂。
趙子作此必有意,志士失職心傷悲。我思肥馬不可羈,不如瘦馬劣易騎。
焉得生致此二疋,馬亦如我老且衰。破鞍弊韉骨硉矹,狂豪敢學幽並兒。
無世塵處天地闊,我後子先緩轡看山時賦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相馬:觀察和評價馬匹。
- 伯樂: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
- 伯時:指趙伯駒,宋代著名畫家,擅長畫馬。
- 疋:古代計量單位,相當於「匹」。
- 揩癢:摩擦身體以解癢。
- 齕:咬。
- 羸垂:瘦弱下垂。
- 失職:失去職位或未得到應有的職位。
- 羈:束縛。
- 韉:馬鞍下的墊子。
- 硉矹:形容山石高聳。
- 幽並兒:指幽州和幷州的少年,多指豪放不羈的年輕人。
翻譯
相馬有伯樂,畫馬有伯時。伯樂已經不在了,但伯時的畫馬技藝依然可見。 長林之下沒有茂盛的草,這些馬看起來似乎半飽半飢。一匹馬背靠着樹好像在摩擦身體解癢,另一匹馬咬着枯草,頭部瘦弱下垂。 趙子昂畫這兩匹馬一定有他的深意,志士失去職位心中感到悲傷。 我認爲肥馬難以駕馭,不如瘦馬容易騎乘。 我多麼希望能得到這兩匹馬,馬也像我一樣老去衰弱。 破舊的鞍和墊子,馬骨高聳,我敢於像幽並的少年一樣豪放不羈。 在沒有世俗塵埃的地方,天地寬闊,我和你一起緩緩騎行,看山時賦詩。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趙子昂所畫兩匹馬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志士失意的同情以及對自由不羈生活的嚮往。詩中,「長林之下無茂草」暗示了環境的艱苦,而馬的瘦弱形象則象徵了志士的困境。詩人通過對比肥馬與瘦馬,表達了對簡單生活的偏好。最後,詩人描繪了一幅與友人共遊山水的理想畫面,表達了對自然與自由的渴望。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開闊,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
方回的其他作品
- 《 先天易吟三十首 其二十一 》 —— [ 元 ] 方回
- 《 次韻張慵庵言別就送 》 —— [ 元 ] 方回
- 《 七十五翁吟 》 —— [ 元 ] 方回
- 《 再賦倚梅觀雪以前詩太哀故 》 —— [ 元 ] 方回
- 《 三月十七夜大雷雨用韻酬俞好問四首 》 —— [ 元 ] 方回
- 《 梅雨連日五首 》 —— [ 元 ] 方回
- 《 歲除夜過白土市不宿夜幾失道田家地臥四十韻 》 —— [ 元 ] 方回
- 《 九月初四日大風雨近重陽無酒夜成二首 》 —— [ 元 ] 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