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爲草當作蘭,爲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丰茸。
雞與雞並食,鸞與鸞同枝。
揀珠去沙礫,但有珠相隨。
遠客投名賢,真堪寫懷抱。
若惜方寸心,待誰可傾倒。
虞卿棄趙相,便與魏齊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
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
願君同心人,於我少留情。
寂寂還寂寂,出門迷所適。
長鋏歸來乎,秋風思歸客。
拼音
名句
譯文
作草就要作蘭草,作樹就要作松樹。
蘭草的幽香隨風而遠,松樹遇寒冷而不改容姿。
松樹與蘭草相因相依,蕭艾之類野蒿衹是徒然豐茸茂盛。
雞與雞相幷而食,鸞鳥與鸞鳥同枝而栖。
揀起珍珠棄去沙礫,人們衹要珍珠與己相隨。
遠來的客人投靠名士賢人,眞値得他們來傾訴懷抱。
假若憐惜方寸心中所懷,那麽等待何人可盡數傾倒?
虞卿甘願放棄相國之位,在魏齊有難之時與他一同出行。
海上那五百壯士,聽説田橫已死,同日裏一起自殺。
如果他們不喜好賢才,哪能流傳下來這千古名聲。
希望您這與我同心同德之人,對我稍加畱意與眷顧。
寂寞啊十萬分的寂寞,剛一出門便迷失方向不知走嚮何方!
彈劍高吟“長鋏歸來乎!無以爲家”,秋風起我思家之情愈發濃烈。
注釋
五松山:在今安徽銅陵西北。
南陵:縣名,今屬安徽。
常贊府:常贊,時任南陵縣丞。
因依:依靠。
蕭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喩不肖小人。
豐茸:茂盛。茸,細密貌。
“虞卿棄趙相,便與魏齊行。”句:事見《史記·范睢傳》:秦相范睢的讎人魏齊逃亡至趙國,秦昭王逼趙王送魏齊頭至秦。否則就出兵攻趙。趙孝成王急忙追捕魏齊。魏齊夜見趙相虞卿。虞卿估計説服不了趙王,乃解其相印,連夜與魏齊一同出逃。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句:事見《史記·田儋傳》:劉邦滅項羽稱帝後,項羽部下田橫率五百人逃入海中小島,不肯歸降。劉邦使赦田橫罪而召之,橫未至洛陽即自殺,其部下五百人聞之,皆跳海自殺。
適:往,到。
“長鋏歸來乎”句:事見《戰國策·齊策四》:齊人馮諼爲孟嘗君食客,初不受重視,三次倚柱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爲家!”孟嘗君都滿足了他的要求。後馮諼出大力報效孟嘗君。鋏,劍。
“秋風思歸客”句:晉人張翰見秋風起,思故鄉菰菜、尊羹、鱸魚膾,辭官回鄉。
序
《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是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由宣城遊銅陵五松山之時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在五松山盤桓期間,與常贊(時為南陵縣丞)交往甚密,遂成好友。詩中先敍述詩人與常贊府為松蘭之交,視為同心之人幷希望得到援引,最後述説寂寞與思歸之情。塑造了詩人峻潔孤高的自我形象,抒發了好賢、思賢之情。
賞析
這是一首藝術上頗具特色的詩。
特色一:託物寓意,松蘭明志。這首詩首句就高歌“爲草當作蘭,爲木當作松”,極度贊美“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的高潔傲岸的節操。贊頌之情,意猶未盡,詩人又盛贊孤高的鸞風、明潔的珍珠,幷以形陋質卑的蕭艾、雞、沙礫等物與之對比映襯,越發使得蘭松等物的高風亮節、清操美德熠熠發光。在贊美和鄙視中,詩人託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潔孤高的心迹和晚節。表明了自己憤世嫉俗、不與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李白雖屢遭挫折,困頓窮窘,卻仍一如旣往:“松柏本孤直。難爲桃李顔”(《古風·第十二》),要作“獨立自蕭飈”的“南山松”(《古風·第四十七》),傲然不同,不失孤直本性,不失高尙志節。
特色二:藉事抒懷,用典表情。詩人長安被黜之後,浪迹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處於“寂寂還寂寂”的無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況中。詩人欲嚮常贊府傾訴衷腸、一吐懷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詩中就藉古事,用典故,較好地抒發了這種沉鬱深擎的感情。詩人之所以向常贊府“眞堪寫懷抱”,是因爲視其爲意趣相投的“同心人”。作爲“遠客”的詩人是高滔的松蘭,作爲主人的常贊府也是惜才的“名賢”。“松蘭相因濃”,“鸞與鸞同枝”,賢才俊士理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樣寫,旣與詩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緊相勾連,又讓主人的“名賢”形象與之相映生輝,爲詩人傾吐心事創造了良好的氣氛,其落腳點在一箇“賢”字上。而詩人嚮好友“傾倒”的“方寸心”,是用“虞卿棄趙相”、“壯士死田橫”、“長鋏歸來乎”三箇典故來表達的。詩人用典喩意極明,將主人“好賢”品德推崇至極點,把自己欲得同情、欲求支持之情表達得更爲明白。三箇典故側重點不一,卻以一箇“賢”字貫通,極精當地披露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懷抱胸襟。
總之,上述兩種手法的運用,使此詩形象生動,寓意深邃。它們旣囊括了原物、原典之形象和內涵,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內容,詩人處置恰當,鎔鑄有方,故極生動精确地塑造了詩人鮮明的自我形象,抒發了自身深沉含蘊的內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