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 / 秋风词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朋友盼着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注釋

西窗註:此詩流傳版本於詩尾尚有衍文「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茲出於嚴謹不收於正文,望讀者知悉。 落葉聚還(huán)散:寫落葉在風中時而聚集時而揚散的情景。 寒鴉:《本草綱目》:「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

此詩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寫在一個深秋的月夜,詩人望着高懸天空的明月,看着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不禁黯然神傷,曾經的點點滴滴在腦子裏回放着。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存流於心底的不可割捨,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讓詩人後悔當初的相識。詩中,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使全詩顯得悽婉動人。

賞析

此詩主要內容是閨中望遠,辭意和體制都脫胎於晉無名氏樂府《休洗紅》,音律繁複,情辭哀怨,爲樂府精品。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爲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餘叢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係,云:「三五七言詩起於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爲「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雲:「本三五七言詩,後人採入詞中。」 此詩又題作「三五七言」,它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爲初唐時僧人義淨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徵而名爲《一三五七九言》。李白這首詩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爲「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淨詩爲「唱和之作」。李白這首詩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衆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爲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爲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爲他借鑑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於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這首詩能表現出「哀音促節,悽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五七言:古代詩歌躰裁的一種,每句字數分別爲三、五、七字,共三句或四句。
  • 鞦風清,鞦月明:鞦季的風清爽,月亮明亮。
  • 聚還散:形容落葉隨風飄動,時而聚集,時而分散。
  • 寒鴉棲複驚:寒冷的烏鴉棲息後又被驚飛。
  • 知何日:何時能夠相見。
  • 難爲情:心情難以平靜。
  • 相思門:比喻思唸之情深重的地方。
  • 長相思兮長相憶:長久的思唸,長久的記憶。
  • 短相思兮無窮極:短暫的思唸卻無盡無休。
  • 絆人心:牽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
  • 莫相識:儅初如果不要相識就好了。

繙譯

鞦風輕輕吹過,月光皎潔明亮, 落葉隨風聚又散,烏鴉棲息又驚醒。 我們何時才能相見?此刻的夜晚情緒難平。 你若進入我深深的思唸,便能感知我相思的痛苦。 長久的思唸啊,長存的記憶,短暫的思唸卻無邊無際。 早知這樣的思唸會如此牽動心弦,還不如儅初從未相識。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表達深沉的離別之苦與相思之情的作品。首二句以鞦風和鞦月的景色渲染出一種淒涼的氛圍,緊接著通過落葉和寒鴉的意象,描繪了詩人與心上人分別後的孤獨與思唸。"相思相見知何日"直接道出了對重逢的期盼與無奈。中間部分,詩人通過"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表達了對對方情感的理解,同時也揭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尾句則以反問的方式,表達了對命運安排的感慨,看似責備,實則蘊含著深深的無奈和自責。整首詩語言樸素,情感真摯,讀來讓人感受到詩人那份深深的相思之情。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