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美人愁鏡二首
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燭我金縷之羅衣。時將紅袖拂明月,爲惜普照之餘暉。
影中金鵲飛不滅,臺下青鸞思獨絕。藁砧一別若箭弦,去有日,來無年。
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箸並墮菱花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磐龍之寶鏡:雕刻有磐龍圖案的珍貴鏡子。
- 金縷之羅衣:用金線綉制的華麗衣服。
- 紅袖:指美人的衣袖,常用來代指美女。
- 普照之馀暉:指太陽落山後的餘暉。
- 金鵲:傳說中的神鳥,這裡指鏡中反射的光影。
- 青鸞:傳說中的神鳥,常用來象征愛情。
- 藁砧:古代刑具,這裡比喻離別的痛苦。
- 玉箸:玉制的筷子,這裡比喻美人的眼淚。
- 菱花:即菱鏡,古代女子梳妝用的鏡子。
繙譯
美人贈給我一麪雕刻著磐龍圖案的珍貴鏡子,它照亮了我身上金線綉制的華麗衣裳。她不時地用紅袖拂拭著明亮的月光,衹爲了珍惜那普照之後的餘暉。
鏡中的金鵲光影似乎永遠飛翔不止,台下的青鸞則孤獨地思唸著。自從離別之後,時間倣彿箭一般飛逝,離去的日子已定,歸來的年份卻遙遙無期。
狂風無情地吹斷了我的思緒,我的眼淚如玉箸般紛紛落下,在菱鏡前交織成一片。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美人贈鏡的情景,以及鏡中光影與美人的思唸之情。通過“磐龍之寶鏡”和“金縷之羅衣”的描繪,展現了美人的高貴與華麗。詩中“紅袖拂明月”與“普照之馀暉”的對比,表達了美人對於美好時光的珍惜。後半部分則通過“金鵲”與“青鸞”的象征,以及“藁砧”與“玉箸”的比喻,深刻描繪了離別的痛苦和無盡的思唸。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李白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