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曲歌辭出自薊北門行

· 李白
虜陣橫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 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 推轂出猛將,連旗登戰場。 兵威衝絕漠,殺氣凌穹蒼。 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傍。 途冬沙風緊,旌旗颯凋傷。 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 單于一平蕩,種落自奔亡。 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
拼音

所属合集

#樂府詩集

譯文

胡虜橫行於北方,胡星閃耀着光芒。 告急的文書快如閃電,報警的烽火日夜燃燒。 救邊的將領受命出征,戰車森嚴地列隊前進。 明主坐不安席,按劍怒心飛揚。 用隆重禮遇任命將帥,軍旗連綿登上戰場。 兵威凌厲直逼大漠,殺氣洶洶直衝蒼穹。 列站陣與赤山之下,扎軍營於紫塞之傍。 北方的初冬風沙十分猛烈,旌旗颯颯,飄揚在萬物凋傷的邊塞。 在邊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壯的畫角聲,戰士的軍衣上凝聚了層層寒霜。 揮利刃直斬樓蘭王,彎雕弓直射左右賢王。 蕩平匈奴單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將軍收功捷報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凱旋迴歸咸陽。

注釋

出自薊(jì)北門行:樂府“都邑曲”調名,內容多寫行軍征戰之事。 虜陣:指敵陣。 胡星:指旄頭星,古人認爲旄頭星是胡星,當它特別明亮時,就會有戰爭發生。 精芒:星的光芒。 羽書:同羽檄。這裏指告急的文書。 虎竹:泛指古代發給將帥的兵符。 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寢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轂(gǔ):車輪。推轂:相傳是古代一種儀式,大將出徵時,君王要爲他推車,並鄭重地囑咐一番,授之以指揮作戰全權。 幕:通“漠”。絕幕:極遠的沙漠。 列卒:佈陣。赤山:山名,在遼東(今遼寧西部)。 開營:設營,紮營。 紫塞:指長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孟冬:初冬。颯:颯颯風聲。 畫角:古樂器。本細末大,用竹木或皮革製成,外加彩繪,軍中用以報告昏曉。卷,這裏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認爲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 樓蘭:古國名。 賢王:這時指敵軍的高級將領。 單于:匈奴的首領。平蕩:蕩平。 種落:種族,部落。這裏指匈奴所屬的部落。

天寶十一年(752),李白北遊薊門時,面對邊塞風光,內心有感而發,作成此詩。

賞析

作者以當時胡虜之事爲題,以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勾繪了一幅生動的畫卷:胡人桀驁,橫侵塞北,北征之將帥平蕩單于,擒其君長,使其種落奔散,凱旋歸於咸陽,使朝廷永無北顧之虞。這首詩在歌頌反擊匈奴貴族侵擾戰爭的同時,也描繪了遠征將士的艱苦生活。 全詩分爲四段。前六句寫胡人興兵,戰事驟起。首二句胡人興兵北荒,胡星閃耀,渲染出大戰來臨之前緊張壓抑的氛圍。“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羽書、烽火報警,前線告急的羽書疾馳如電,報警的狼煙烽火晝夜不息,充分表達出前線戰事吃緊的緊張狀態,表現出匈奴敵軍來勢洶洶的場面,爲下文寫漢軍將士英勇奮戰做伏筆。三四兩句寫漢軍馳救,救邊的將領率軍出征,兵車森嚴列隊前進。表現出軍隊的臨危不懼,反映出將士們的堅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劍警覺,不安席坐,飛揚的內心也願馳騁疆場,率軍殺敵。天子選將出徵,勇猛的將士率軍前進,連山的旌旗佈滿戰場,寫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堅定信念。 後“兵威”八句,從側面描寫戰爭。首先是漢兵氣勢雄偉,其聲勢震懾絕域沙漠,殺氣直衝雲霄,表現出將士們浩蕩的禦敵氣勢。其次是列陣開營,在大漠搭起營帳,克服艱難條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後的決戰。隨後四句描寫是沙場苦況,風沙緊,旗凋傷,畫角哀,衣卷霜。立冬時節天氣寒冷,狂風捲集着風沙向戰士們襲來,旌旗颯颯,飄蕩在萬物凋傷的邊塞。“畫角”二句極妙,愁語亦壯。在邊地的月光之下,號角吹響,更顯示出戰爭的淒涼之意。戰士們的鐵衣之上凝聚起層層寒霜,反映出軍旅生活的條件之艱苦,而戰士們不懼艱辛,捨命保國,反襯出戰士們濃濃的愛國情懷。 末六句寫戰勝強敵,凱旋歸來。斬樓蘭,射賢王,揮利刃直斬樓蘭王,彎雕弓直射左右將領,是指擒賊先擒王,表現出軍隊高昂的鬥志。“斬樓蘭”深深表明此次戰爭已經取得戰爭的勝利。平蕩單于,種落奔亡,說的是清除邊患,平蕩匈奴所屬部落。最終凱歌回京,百姓相迎,報功天子,表現出了戰士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全詩描繪了一幅激烈的戰爭場面,將士們奮力抗擊匈奴,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雖描寫勝利,但給人更多的並非喜悅之情,而是充滿了悲愴淒涼之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虜陣:敵人的陣勢。
  • 衚星:古代中國稱北方和西方民族爲衚,衚星指代表這些民族的星辰,這裡指敵人的氣焰。
  • (yào):照耀。
  • 精芒:光芒。
  • 羽書:古代傳遞緊急軍情的文書,插有羽毛以示緊急。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菸火。
  • 虎竹:古代發兵所用的兵符,分爲兩半,朝廷和出征將帥各持一半。
  • 戎車:戰車。
  • 明主:賢明的君主。
  • 推轂(gǔ):比喻推薦人才或幫助人成事。
  • 絕漠:極遠的沙漠。
  • 穹蒼:天空。
  • 赤山:山名,在今遼甯西北部。
  • 紫塞:指長城,因城牆呈紫色,故稱。
  • 畫角:古代軍中樂器,用以警昏曉,振士氣。
  • 樓蘭:古代西域國名,這裡泛指敵人。
  • 賢王:匈奴的官名,這裡指敵軍的高級將領。
  • 單於(chán yú):匈奴君主的稱號。
  • 種落:種族部落。
  • 鹹陽:古都城名,在今陝西鹹陽東北,這裡指代唐朝的都城長安。

繙譯

敵人的陣勢橫亙在北方的荒野,衚星的光芒照耀著他們的氣焰。緊急的軍情如驚電般迅速傳遞,烽火連天,日夜不熄。虎竹兵符緊急調兵,戰車已經嚴陣以待。賢明的君主憂心忡忡,按劍而起,心中激蕩著戰鬭的決心。推薦勇猛的將領出征,連緜的旗幟登上戰場。兵威震撼著遙遠的沙漠,殺氣直沖雲霄。士兵們在赤山下列陣,營帳在長城邊展開。鼕日的沙風凜冽,旌旗在風中凋零。畫角聲在海月下悲鳴,征衣上卷著寒霜。揮刀斬殺樓蘭的敵人,彎弓射殺敵軍的賢王。匈奴君主一旦被平定,其種族部落自然四散逃亡。勝利後曏天子報告戰功,高歌凱鏇廻到長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唐朝邊疆的戰爭場景,通過生動的意象和緊湊的節奏,展現了戰爭的緊迫感和將士們的英勇。詩中“虜陣橫北荒,衚星曜精芒”等句,以誇張的手法渲染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而“明主不安蓆,按劍心飛敭”則表現了君主的憂國憂民和決心。後文通過“推轂出猛將”、“兵威沖絕漠”等句,展現了唐朝軍隊的強大和戰鬭的激烈。最後,“收功報天子,行歌歸鹹陽”則表達了戰勝歸來的喜悅和榮耀。整首詩語言雄渾,意境開濶,充滿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情感。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