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道中聞摘桑看火鳥聲戲作歌

· 張弼
摘桑看火,休來聒我。我無成都之桑八百株,只有東海薄田數頃餘。 歸來高臥先人廬,課兒朝耕暮讀書。狂歌時復歌唐虞,爾來聒我將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葛溪:地名,位於今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 摘桑看火:指在桑樹下采摘桑葉,同時看守火堆以防火災。
  • (guō):吵鬧,打擾。
  • 成都之桑八百株:典故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在成都的家中種有八百株桑樹,用以自給。
  • 東海薄田數頃餘:指作者在東海邊的少量田地。
  • 課兒:教導兒子。
  • 唐虞:指中國古代的兩位聖明君主唐堯和虞舜,常用來比喻理想的政治狀態。

翻譯

在葛溪的路上,聽到摘桑葉和看守火堆的聲音,我戲謔地寫下這首歌。別來打擾我,我並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在成都擁有八百株桑樹,只有東海邊的幾頃薄田。我回到祖先留下的屋子裏,高枕無憂,教導兒子們早晨耕作,晚上讀書。有時我會放聲歌唱唐堯虞舜的時代,你們來打擾我,又能怎樣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自己與諸葛亮的桑樹數量,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滿足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詩中「課兒朝耕暮讀書」展現了作者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而「狂歌時復歌唐虞」則流露出對古代聖明政治的懷念。整體上,詩歌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體現了明代文人對於田園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張弼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爲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