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 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或是院子裏的小路。
- 銅柱勳名憐薏苡(yì yǐ):馬援在交阯立銅柱以表功,後被誣陷在交阯帶回的一車薏苡是明珠,這裏借指被人誣陷。
- 波臣:古人設想江海中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統治的臣隸稱爲「波臣」。後亦稱被水淹死者爲「波臣」。
- 國士: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
- 右軍:指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
- 誓墓:《晉書·王羲之傳》:「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爲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 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復徵之。」後以「誓墓」稱隱遁不仕。
- 甘棠:《詩經·召南》篇名。《詩·召南·甘棠序》:「《甘棠》,美 召伯 也。 召伯 之教,明於南國。」 鄭玄 箋:「 召伯 聽男女之訟,不重煩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後因以「甘棠」稱頌循吏的美政和遺愛。
翻譯
思念着您,回首望向中原大地,您辭官歸隱後,道路更爲尊崇。馬援立銅柱的功勳之名卻被說成是薏苡般的污點,鏡湖那如煙似月的美景使您如避世桃源般遠離紛擾。千萬年不要去問那葬身江海之人的眼淚,手持一劍,誰不是被視爲國之賢才而受恩呢。聽說王羲之曾重發誓願歸隱,即使有美好的政績如甘棠之惠,在此情況下也難以評說。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寄給山陰王公的,表達了對王公的思念和對其遭遇的感慨。詩中用馬援被誣陷的典故,暗示王公可能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又以鏡湖的美景襯托王公的歸隱,表現出他對塵世紛擾的逃避。「千秋莫問波臣淚,一劍誰非國士恩」一句,表達了對世事無常和人才命運的思考。最後提到王羲之誓墓歸隱,以及甘棠之惠難以評說,進一步強調了王公的無奈和作者的複雜情感。整首詩意境深沉,用典貼切,語言含蓄,反映了作者對友人的關切和對社會現實的憂慮。
歐必元
歐必元,字子建。順德人。大任從孫,主遇從兄。十五歲爲諸生,試輒第一。明思宗崇禎間貢生,年已六十。以時事多艱,慨然詣粵省巡撫,上書條陳急務,善之而不能用。當時縉紳稱之爲嶺南端士。嘗與修府縣誌乘,頗饜士論。晚年遨遊山水,興至,落筆千言立就。必元能詩文,與陳子壯、黎遂球等復修南園舊社,稱南園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羅浮草》、《溪上草》、《琭玉齋稿》等。清郭汝誠咸豐《順德縣誌》卷二四有傳。歐必元詩,以華南師範大學藏清刊本《歐子建集》爲底本。
► 726篇诗文
歐必元的其他作品
- 《 從弟嘉祚洎梁子芳拏舟追送醉後口占一首 》 —— [ 明 ] 歐必元
- 《 題王山人隱居 》 —— [ 明 ] 歐必元
- 《 新春初見月同李伯熙賦 》 —— [ 明 ] 歐必元
- 《 蘭湖曲四首 》 —— [ 明 ] 歐必元
- 《 哭劉道子十絕 》 —— [ 明 ] 歐必元
- 《 題冊中四畫送方比部之金陵 其四 春隂桃李 》 —— [ 明 ] 歐必元
- 《 冬夜黃伯度蔣文正兩都閫偕顧別駕述夫過半竹亭小飲 》 —— [ 明 ] 歐必元
- 《 別康季修六年已忽從大將軍度嶺喜遇海上 》 —— [ 明 ] 歐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