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蕺歌

上山採蕺留山阿,衱蕺下山日午蹉。 回首白雲漫漫多,雲中仙吏脫佩珂。 停驂獨上舞婆娑,九秋鶴唳搖林柯。 孤亭高標白雲窩,俯臨萬井如星羅。 悠然懷古山之陂,右軍遺蹟今苔莎。 蓬蒿是處少經過,叩門不見羊與何。 止留清池浴鴐鵝,旌幹欲去道不呵。 北郭先生寤也歌,蕺山窈兮鐘山峨。 鐘山鳴琴聲相和,爲我洗耳清雲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蕺(jí):魚腥草。
  • 山阿(ē):山的彎曲處。
  • 蹉(cuō):本意是失足摔倒,這裏指時間過去。
  • 仙吏:仙界的官吏,這裏可能指的是理想化的官吏形象。
  • 佩珂(kē):玉佩。
  • 驂(cān):駕車時位於兩旁的馬,這裏指騎着馬。
  • 婆娑(pó suō):盤旋舞動的樣子。
  • 唳(lì):鶴、雁等鳥高亢的鳴叫。
  • 林柯:樹枝。
  • 萬井:古代以八家一井,稱「井」,此處泛指鄉里。
  • 陂(bēi):山坡,斜坡。
  • 右軍:指王羲之,他曾官至右軍將軍,此處的遺蹟應是與他相關的事物。
  • 苔莎(tái suō):苔蘚。
  • 蓬蒿(hāo):泛指野草。
  • 鴐(jiā)鵝:野鵝。
  • 呵(hē):呵斥,阻止。
  • 寤(wù):睡醒。

翻譯

上山採摘魚腥草,把它留在山彎處,採完魚腥草下山時,日頭已過中午。回頭望去,白雲悠悠繁多,雲中彷彿有仙吏解下玉佩。停下馬車獨自盤旋起舞,深秋的鶴鳴聲在樹枝間迴盪。孤亭高高聳立在白雲間,俯瞰着衆多如星羅棋佈的鄉村。悠然懷念那山坡上的古時遺蹟,右軍的遺蹟如今已佈滿苔蘚。野草遍地的地方少有人經過,敲門也不見羊祜(注:此處的「羊與何」可能是用羊祜與王獻之的故事,喻指尋訪不到知音)這樣的人。只留下清澈的池水供野鵝洗浴,舉着旌旗想要離去,道路也沒有阻礙。北郭先生睡醒後唱歌,蕺山幽深啊鐘山巍峨。鐘山的鳴響如同琴聲相互應和,爲我洗淨耳朵,在這青雲綠蘿間。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上山採蕺的經歷以及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如白雲漫漫、鶴唳林柯、孤亭高標、萬井星羅等,營造出一種悠遠、寧靜的意境。同時,詩人在詩中提到了雲中仙吏、右軍遺蹟、北郭先生等,增添了詩歌的歷史文化底蘊。詩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流露出對古人的懷念和對知音難覓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自然景色與歷史文化、個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

劉宗周

劉宗周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啓元年爲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爲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傑、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諡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爲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築證人書院,講學於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聖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