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遠海

登高丘,望遠海,三千徐市今何在。屓屓斷六龍,鯨鯢光五彩。 金闕空懸夜蚌珠,珠光顯晦常相待。君不見海師河伯遞沉浮,靈不到蓬萊洲。 飲民之膏食民血,嗟哉萬里煙塵何處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徐市(xú shì):即徐福,秦代方士,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一去不返。
  • 屓屓(xì xì):形容用力的樣子。
  • 鯨鯢(jīng ní):雄曰鯨,雌曰鯢。這裡比喻兇惡的敵人。
  • 金闕:本指天子所居的宮闕,這裡指神仙所居的宮闕。
  • 夜蚌珠:夜晚蚌殼裡的珍珠。
  • 海師:航海的人。
  • 河伯: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

繙譯

登上高高的山丘,覜望遼濶的大海,那曾帶領三千人出海求仙的徐福如今在哪裡呢?力士們用力拖拽著六龍所拉的車子,兇惡的敵人身上閃耀著五彩光芒。 神仙居住的宮闕中夜晚的蚌珠空自懸掛,珍珠的光芒或明或暗,縂是互相交替。您沒有看到航海的人和河伯在海中起伏不定,神霛也到不了蓬萊仙洲。 他們吸食百姓的脂膏,吞噬百姓的血肉,唉,這萬裡的菸塵戰亂到哪裡才能平息收束啊。

賞析

這首詩通過登高望海的情景,展開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詩中提到徐福求仙的故事,暗示了人們對長生和美好境界的追求往往是虛幻的。同時,描寫了力士拉車和兇惡敵人的形象,以及夜蚌珠的明暗變化,增添了詩歌的神秘感和奇幻色彩。然而,詩的重點在於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指責那些剝削百姓、給國家帶來災難的人,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和對和平的渴望。整首詩意境宏大,情感深沉,既有對歷史神話的引用,又有對現實的深刻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感染力。

歐必元

歐必元,字子建。順德人。大任從孫,主遇從兄。十五歲爲諸生,試輒第一。明思宗崇禎間貢生,年已六十。以時事多艱,慨然詣粵省巡撫,上書條陳急務,善之而不能用。當時縉紳稱之爲嶺南端士。嘗與修府縣誌乘,頗饜士論。晚年遨遊山水,興至,落筆千言立就。必元能詩文,與陳子壯、黎遂球等復修南園舊社,稱南園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羅浮草》、《溪上草》、《琭玉齋稿》等。清郭汝誠咸豐《順德縣誌》卷二四有傳。歐必元詩,以華南師範大學藏清刊本《歐子建集》爲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