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殉難十公用前韻太常磊齋吳公

飽歷風霜心骨寒,餘生返國事辛酸。 六師不借郎官箸,一劍應加司馬盤。 哭拜鼎湖攀莫逮,魂依泉路體方安。 時人早識楊忠憫,百鍊成鋼彷彿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飽歷:充分經歷。
  • 六師:指天子所統六軍之師。
  • 郎官箸(zhù):借指大臣的謀議。
  • 司馬盤:此處指爲國家捐軀的壯志。
  • 鼎湖: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後,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乘龍昇天,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後因以「鼎湖」爲帝王去世之典。
  • 攀莫逮(dài):想要追趕卻趕不上,指無法挽回。
  • 楊忠憫:指明代忠臣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在獄中備經拷打,終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穆宗即位後,以楊繼盛爲直諫諸臣之首,追贈太常少卿,諡號「忠愍」,世稱「楊忠愍」。

翻譯

已經充分經歷了風霜,心骨都感到寒冷,剩餘的生命用來爲國家奔波,心中滿是辛酸。 天子的軍隊不採納大臣的謀議,我願以一劍來展現爲國家捐軀的壯志。 哭泣着想要追隨先帝卻無法做到,魂魄依傍在黃泉路上,身體才得以安寧。 當時的人早已認識到楊忠憫,我也要如他一般百鍊成鋼。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自己的堅定信念。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詩人飽經滄桑,爲國家之事感到心酸的心境。第三、四句則表達了對朝廷未能採納良策的不滿,以及自己願爲國家獻身的決心。第五、六句體現了詩人對先帝的忠誠和無奈,以及對死後靈魂得以安息的期望。最後兩句以楊繼盛爲榜樣,表明自己要像他一樣堅定不移,忠誠報國。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深沉,表現了詩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精神。

劉宗周

劉宗周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啓元年爲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爲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傑、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諡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爲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築證人書院,講學於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聖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