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鎮南關
崔嵬分茅嶺,鎮南扼雄關。
持節始入交,山路何鬱盤。
喬林映前旌,鳴騶歷層巒。
綸命自天下,恩光回日南。
道路盡膜拜,冠帶爭駿奔。
語言雖假譯,文物亦可觀。
藐茲溟海壖,聲教古所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嵬(wéi):高大雄偉的樣子。
- 分茅嶺:山嶺名。
- 鎮南:指南邊的要地。
- 扼(è):把守。
- 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爲憑證。
- 交:指交趾,古地區名,泛指五嶺以南。
- 鬱盤:曲折幽深的樣子。
- 喬林:高大的樹木。
- 旌(jīng):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
- 騶(zōu):古代養馬兼管駕車的人。
- 綸(lún)命:皇帝的詔書。
- 日南:古代地域名,此處代表邊遠地區。
- 膜拜: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
- 冠帶:這裏指士紳、官吏。
- 駿奔:急速奔走。
- 溟海:大海。
- 壖(ruán):城下宮廟外及水邊等處的空地或田地。
- 聲教:聲威和教化。
- 漸(jiān):流入,浸潤。
翻譯
高大雄偉的分茅嶺,鎮南之地牢牢把守着雄偉的關隘。我持着符節纔開始進入交趾,山路是那樣的曲折幽深。高大的樹林掩映着前行的旗幟,趕馬人吆喝着經過層層山巒。皇帝的詔書從京城傳來,恩惠的光輝照耀着這偏遠的南方。道路上的人們都紛紛跪地膜拜,士紳官吏們爭相快速奔走前來。語言雖然需要通過翻譯來溝通,但這裏的文化風俗也頗爲可觀。看這偏僻的海邊之地,聲威和教化自古以來就在這裏逐漸浸潤。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出鎮南關時的所見所感。詩的開頭通過描寫分茅嶺的崔嵬和鎮南關的雄偉,展現了地勢的險要。接着描述了入交趾途中的山路曲折和景色,以及自己身負皇帝使命的使命感和榮耀感。詩中還描寫了當地人們對作者的恭敬和此地的文化風俗。最後,作者感慨這偏僻之地也受到了聲威和教化的影響。整首詩意境開闊,語言質樸,既表現了邊疆地區的特色,也體現了作者對國家聲教的認同和對當地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