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酬葛元哲經歷

· 鄭潛
憶昔少年時,到處遊名山。 詎知數載後,反墮塵網間。 故鄉佳山水,夢寐不可攀。 感慨烏槎岡,棲遲碧水灣。 茲辰入深谷,如得青蓮環。 拂石愛蘿薜,穿雲聽潺湲。 誰寄草堂貲,已開鬆菊關。 況復迂憲節,繡衣相往還。 終焉慕陶杜,豈敢儕商顏。 霜葉晚瑟瑟,秋華曉斑斑。 溪橋供憩息,池館燕餘閒。 便當此卜築,足以散疏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詎知:豈料,哪裏知道。
  • 塵網:比喻紛擾的世俗生活。
  • 烏槎岡: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棲遲:停留,居住。
  • 青蓮環:比喻幽靜美麗的山谷。
  • 蘿薜:一種植物,常用於比喻隱士的居所。
  • 潺湲:水流聲。
  • 草堂貲:草堂的費用,指隱居生活的開銷。
  • 迂憲節:指遵循古代的禮節和規矩。
  • 繡衣:古代官員的禮服,這裏指官員。
  • 陶杜:指陶淵明和杜甫,兩位著名的隱逸詩人。
  • 商顏:指商山四皓,古代隱士的代表。
  • 瑟瑟:形容風聲或樹葉聲。
  • 斑斑:形容色彩鮮明。

翻譯

回憶起年輕時,我到處遊歷名山。哪裏知道幾年後,反而陷入了紛擾的世俗之中。故鄉美麗的山水,夢裏都無法觸及。我感慨於烏槎岡,居住在碧水灣。這一天我深入山谷,彷彿得到了幽靜美麗的環抱。我拂去石頭上的蘿薜,聽着穿雲而過的潺潺水聲。有人爲我寄來了草堂的費用,我已經開啓了鬆菊相伴的生活。更何況我還遵循着古代的禮節,與官員們往來。我終究羨慕陶淵明和杜甫,豈敢與商山四皓相提並論。秋天的霜葉在晚風中瑟瑟作響,清晨的花朵色彩鮮明。溪橋供我休息,池館是我閒暇時的去處。我便想在此築屋,足以讓我散心疏解。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年輕時遊歷名山的懷念,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詩中通過對比過去與現在,描繪了作者內心的轉變和對自然美景的渴望。通過對烏槎岡、碧水灣等自然景色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厭倦。最後,作者表達了對陶淵明、杜甫等隱逸詩人的敬仰,以及對自己生活狀態的反思和期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思考。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