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業:佛教術語,指善行、清淨的業。
- 緇塵:黑色的塵土,比喻世俗的污染。
- 片月:半月形,比喻清淨無瑕。
- 真空性:佛教術語,指事物的本質空無。
- 孤雲:單獨飄浮的雲,比喻超脫世俗。
- 幻寄身:佛教術語,指身體是暫時的、虛幻的。
- 馱經:用馬運送佛經。
- 聽法:聽講佛法。
- 養偏馴:特別馴服。
- 蓮花釀:指佛教中的蓮花,象徵清淨。
- 攢眉:皺眉,表示不悅或不情願。
- 入社人:加入佛教團體的人。
翻譯
白庵的道人修行清淨的善業,一絲一毫都不曾被世俗的污染所染。他的心境清淨如同半月形的月亮,體現了事物的本質空無;他的生活態度閒適,如同單獨飄浮的雲,意識到身體是暫時的、虛幻的。馬兒因爲馱運佛經而行走得更遠,鵝因爲聽講佛法而變得特別馴服。即使東林有象徵清淨的蓮花,他也不願意皺着眉頭,不情願地加入佛教團體。
賞析
這首作品讚美了白庵道人的清淨修行和高潔品格。通過對比世俗的污染與道人的清淨,以及道人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對道人高尚品質的敬仰。詩中運用了許多佛教術語和意象,如「白業」、「緇塵」、「真空性」等,增強了詩歌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深度。同時,通過描繪馬馱經、鵝聽法的場景,生動地展現了道人修行生活的寧靜與和諧。最後,以「蓮花釀」和「攢眉入社人」作結,既表達了對清淨境界的嚮往,又體現了對世俗的淡泊和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