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韓公樞密 · 二首
註釋
- 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凝旒,形容帝王專注遠望。這裏借指皇帝注視南方(盼望收復北方失地) 。
- 垂衣:指帝王無爲而治。這裏指皇帝想着被擄到北方的徽欽二帝。
- 北狩:本義指帝王北巡狩獵,此處委婉地說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到北方。
- 嶽牧:指封疆大吏。
- 羣后:指各諸侯國君或部落首領。
- 陽九:古代術數家的說法,指災難之年或厄運。
- 勒燕然銘:東漢竇憲大破匈奴後,在燕然山刻石記功。這裏指不追求邊功。
- 金城柳:晉代桓溫北征,見金城柳樹已長得很粗大,感慨時光流逝。這裏借指對故土淪陷的感慨。
- 羹舍肉:出自《左傳》,潁考叔爲鄭莊公出主意,使他能和母親重歸於好。這裏表示不必用那些委婉曲折的方式。
- 車載脂:用車子載着油脂,指準備好出行用的物資,這裏示意積極處理事務。
- 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常作爲貴重禮物或祭祀用品,這裏指財物。
- 將命:奉命出使。
- 幣:禮物。
- 卑:謙敬。
- 四嶽僉曰俞:出自《尚書》,意思是四方諸侯之長都說「可」。
- 春官:禮部的別稱。
- 昌黎:這裏指韓琦,韓琦祖籍相州(今河南安陽),世稱韓昌黎 。
- 百夫特:傑出的人,在衆人中是特出的。
- 行足萬人師:品行足以成爲萬人的師表。
- 嘉祐:宋仁宗年號;建中:宋徽宗年號。
- 皋夔(ɡāo kuí):皋陶和夔,傳說中舜時的賢臣。
- 王商:西漢大臣,爲人威嚴,匈奴人敬畏他。
- 子儀:郭子儀,唐朝名將,吐蕃等少數民族尊重他。
- 稽首(qǐ shǒu):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 白玉墀(chí):宮殿前的白色臺階,這裏指皇帝殿前。
- 稽顙(qǐ sǎnɡ):古時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 侍子:古代屬國之王或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學習文化,所遣之子稱侍子。
- 請纓:《漢書·終軍傳》記載,終軍曾請求漢武帝賜予長纓,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帶來長安。這裏指不應輕易請戰。
- 天日盟:對天發誓結盟。
- 離歌:送別的歌。
- 易水寒:荊軻刺秦王時,在易水餞別,高漸離擊築,荊軻唱「風蕭蕭兮易水寒」。
- 閭閻(lǘ yán):里巷的門,這裏借指平民百姓。 嫠婦(lí fù):寡婦。
- 瀝血:滴血,比喻竭盡忠誠。
- 幹:求,這裏指上呈書信。 記室:官名,負責文書記錄等工作。
- 不虞:意料不到的事。
- 庸何傷:又有什麼妨害呢。
- 衷甲:在衣服裏面穿鎧甲。
- 乘城:登上城牆防衛。
- 葵丘:春秋時地名,在今河南民權東北,齊桓公曾在此會盟諸侯。踐土:春秋時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晉文公曾在此會盟諸侯。這兩地都是歷史上諸侯會盟的重要地方。
- 露布:指不封口的文書,多用於傳遞捷報。
- 崤函:崤山和函谷關的合稱。
- 樗櫟(chū lì):兩種樹名,材質不佳,常用來比喻無用之材。
- 芻蕘(chú ráo)之言:割草打柴人的話,比喻淺陋的意見。
- 隋珠:隋侯之珠,傳說中的珍貴寶珠。 和璧:和氏璧,戰國時著名美玉。
- 靈光:漢景帝之子魯恭王所建靈光殿,這裏借指故鄉建築。
- 翁仲:傳說爲秦代阮翁仲,身材高大,死後鑄其像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來泛指陵墓前的石人像。
- 遣氓:被遣散流亡的百姓。
- 東山:在山東,這裏泛指故鄉土地。
- 一抔(póu)土:一捧土,常用來指墳墓、國土等。
翻譯
靖康之變後的三年夏天六月,天子已經臨朝治理國事很久了。皇上神情專注地望着南方的天空,雖無爲而治卻始終思念着被擄到北方的徽欽二帝。 聽說皇帝好像這樣說:各位封疆大吏和諸侯國君啊。難道會沒有賢能如漢時五百賢士那樣的臣子嗎?只是如今國運已經遭遇重大厄運。 不要追求邊功如在燕然山刻石記功那樣,也不要空發對故土淪陷的感慨。難道沒有純孝的臣子,能理解這國破家亡的悲痛嗎? 不一定非要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就應該積極主動。土地並非捨不得,玉帛等財物就像塵埃泥土一樣不足惜。 誰應當可以奉命出使呢?送去的禮物豐厚了言辭更應謙敬。四方諸侯之長都說「可」,臣子都是陛下您所瞭解的。 朝堂之中最傑出的人,禮部有像韓琦這樣的。他才能出衆是衆人中的佼佼者,品行足以成爲萬人的師表。 嘉祐和建中年間,治理朝政有像皋陶、夔這樣的賢臣。匈奴畏懼王商那樣的威嚴,吐蕃敬重郭子儀那樣的名將。 夷狄已經被嚇得破膽,出使的使命正適合您。韓公恭敬地行稽首大禮,在白玉臺階前接受了皇帝的命令。 韓公說:臣子怎敢推辭這艱難的使命,現在又是什麼樣的危急時刻啊。家人的事哪裏值得謀劃,妻子兒女也無需去告別。 願意奉上天地的神靈庇佑,願意依靠宗廟的威嚴。直接拿着詔書,一直進入到敵方的黃龍城。 單于一定會恭敬地叩拜,侍子也定會前來迎接。賢君正依靠誠信,輕狂的後生也就不用再請戰了。 或許可以取犬馬的血,和敵方結下對天發誓的盟約。胡公清正的品德令人難以企及,大家謀略相同、心志統一就安心。 脫下舊衣已感受到大宋皇恩的溫暖,送別的歌也不再是那悲傷的「易水寒」。 天空長久陰沉大地潮溼,雨勢不停風也颳得急切。 車子行駛聲轔轔,馬叫聲蕭蕭,壯士和懦夫都爲此感動落淚。我一個平民寡婦又懂得什麼呢,只是流着血淚寫書信獻給幕府記室。 夷虜本來就像虎狼一樣兇殘,對於意想不到的事有所防備又有何妨。曾聽說楚國營帳裏有人內穿鎧甲,以前也曾記載平涼城有人登上城牆防衛。 葵丘、踐土這些過去諸侯會盟的地方並非荒城,不要輕視讀書之人、拋棄儒生。撰寫好捷報,快馬倚立等待,崤函關出兵時雞鳴都還未響起。 巧匠何曾拋棄那些材質不好的樗櫟樹,割草打柴人的話或許也有作用。我不乞求隋侯珠和氏璧那樣的珍寶,只乞求故鄉的新消息。 故鄉的建築如靈光殿雖在可能也已蕭條冷落,草叢中的石人像如今又是什麼樣子。被遣散流亡的百姓難道還在種桑麻?聽說殘餘的敵人還在防守城郭。 我李氏家族祖父輩生長在齊魯大地,地位雖低下但名聲高遠被人讚許。當年在稷下學宮縱談天下之時,還記得人們揮汗如雨場面熱鬧。 子孫們南渡已經過去幾年,飄零流落在外和流亡之人相伴。我想把血淚寄託給山河,灑在故鄉東山的那一片土地上 。
賞析
這首詩是李清照獻給韓肖胄(諡號爲「忠憲」)的,當時韓被任爲通問使,前往金營。詩歌開篇點明朝廷現狀及皇帝對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的期盼。接着李清照提出不必追求邊功,應積極應對當前困境,認爲有賢能之人可以擔當重任,並盛讚韓公的品德與才能,相信他定能完成出使使命,達到與金議和、保家衛國等目的。
詩中大量用典,借古喻今,使論述更加含蓄而有深度,同時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底蘊。既有對朝臣擔當、國家前途的期望,也表達自己作爲一介女流對國事的關切。情感真摯深沉,言辭懇切,體現出李清照在國家危難時期熾熱的愛國情懷和不凡的視野見識,拓展了她詞作之外的文學形象和情感世界的表達。通過一系列典故和形象的描繪,全方位展示當時緊張複雜的局勢,讓讀者感受到時代的風雲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