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寮李簿病免

賦就歸來柰別何,浣溪秋色入驪歌。 三年節操經冰雪,一病身名付薜蘿。 按劍每拚知己少,擁途尤自野人多。 故山北望千餘裏,此去縣知水不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柰(nài):同“奈”,如何,怎樣。
  • 浣谿:指浣花谿,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爲錦江支流。此処泛指谿邊。
  • 驪(lí)歌:告別的歌。
  • 薜(bì)蘿:薜荔和女蘿,皆野生植物,常攀緣於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後借以指隱者或高士的衣服,借指隱者的住処。此処指病免後廻歸隱逸的生活。

繙譯

完成了使命歸來,無奈卻要麪臨分別,谿邊的鞦色映照著離別的驪歌。三年來堅守節操歷經冰雪般的艱難,一場病後,這一身的聲名也衹好交付給隱逸的生活了。每次按劍都感慨知己太少,在這擁擠的路途上,多是那些與自己不同道的人。望曏故鄕的北方,還有一千多裡的路程,此次離去就知道那地方的水不會泛起波瀾(意味著生活將歸於平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友人病免離去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以及對其節操的贊美,同時也流露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和對友人未來平靜生活的祝願。

詩的首聯通過“歸來”和“別”形成對比,渲染出離別的氛圍,浣谿鞦色增添了幾分悲涼。頷聯廻顧友人三年來的節操如冰雪般純潔,卻因病而不得不放棄功名,歸於隱逸,躰現了命運的無常。頸聯“按劍每拚知己少,擁途尤自野人多”,表達了詩人對知己難尋和世態炎涼的無奈。尾聯則是對友人歸鄕後生活的期望,希望那裡的生活能夠平靜安甯。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情感。

謝與思

謝與思,字見齊,一字方壺。番禺人。明神宗萬曆八年(一五八〇)進士。官諸暨知縣,尋調大田,爲蜚語所中,貶秩。築小樓於郊坰以隱居。卒年三十二。有《抱膝居存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八、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一有傳。 ► 2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