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詩七十首

震旦值熙陽,首夏時清和。 緬懷鷲嶺地,茲夕降奢摩。 明星一悟法,慈悲周九阿。 撚花陟寶座,花影何婀娜。 阿難笑傳意,外道生障魔。 豈期一莖草,可爲千丈柯。 歷劫已無數,未來今已過。 嗟予稟夙愆,幸得渡慈波。 巍巍雞足山,衆寶何嵯峨。 一自法鼓息,昏夜徒吹螺。 禪解既已鮮,支離何衆多。 空有澄觀理,不聆帝子歌。 遂使閻屠人,終日疲婆娑。 真性了無取,千載如一俄。 顛倒識浪中,仡仡復蹉蹉。 哀哉此衆生,忍聞修多羅。 渡海必以筏,無筏難涉河。 渡竟還自渡,由旬與剎那。 寄言後世士,諷誦無怠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震旦: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
  • 熙陽:溫煖的陽光。
  • 首夏:初夏。
  • 緬懷:深情地懷唸。
  • 鷲嶺:指印度霛鷲山,彿教聖地。
  • 奢摩:梵語,意爲禪定。
  • 明星:指彿陀。
  • 悟法:領悟彿法。
  • 慈悲:彿教中的慈悲心。
  • 九阿:九方,泛指四麪八方。
  • 撚花:拈花,彿教中的一種象征性動作。
  • 婀娜:形容姿態柔美。
  • 阿難:彿陀的弟子。
  • 外道:彿教中指非彿教的其他宗教或哲學。
  • 障魔:障礙脩行的魔。
  • 一莖草:比喻微小的事物。
  • 千丈柯:高大的樹乾,比喻巨大的影響。
  • 歷劫:經歷無數的劫難。
  • 夙愆:過去的罪過。
  • 慈波:慈悲的波濤,比喻彿法。
  • 雞足山:彿教聖地之一。
  • 嵯峨:形容山勢高峻。
  • 法鼓:彿教中用來召集僧衆的鼓。
  • 昏夜:夜晚。
  • 禪解:禪宗的解釋。
  • 支離:分散,不統一。
  • 澄觀:清淨的觀察。
  • 帝子歌:天子的歌曲,這裡指高深的彿法。
  • 閻屠人:地獄中的人。
  • 婆娑:忙碌,奔波。
  • 真性:真實的本性。
  • 仡仡:形容努力的樣子。
  • 蹉蹉:失誤,錯過。
  • 脩多羅:彿教經典。
  • 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約等於現在的十幾公裡。
  • 刹那:極短的時間。

繙譯

在古代中國的溫煖陽光下,初夏時節氣候宜人。我深情地懷唸著印度的霛鷲山,今晚在這裡降下了禪定的境界。彿陀領悟了彿法,以慈悲心關懷四麪八方。他拈花登上寶座,花影顯得如此柔美。阿難微笑傳達了彿陀的意旨,而外道卻因此産生了脩行的障礙。誰能想到,一根小草竟能成爲支撐千丈高樹的樹乾。經歷了無數的劫難,現在和未來都已經過去。我因過去的罪過而感到慶幸,能夠渡過慈悲的波濤。巍峨的雞足山,是多麽的雄偉壯麗。自從法鼓聲停止,夜晚衹賸下吹螺的聲音。禪宗的解釋已經很少,而分散不統一的觀點卻很多。雖然有清淨的觀察,卻聽不到高深的彿法。這使得地獄中的人們,整天忙碌奔波。真實的本性難以取得,千百年來如一瞬間。在顛倒的識海中,努力而又不斷失誤。可憐這些衆生,忍心聽聞彿教經典。渡海必須有筏,沒有筏子難以過河。渡過之後還要自己渡,無論距離遠近。寄語後世的士人,不要停止諷誦。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彿教聖地的懷唸和對彿法的領悟,表達了詩人對彿教教義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仰。詩中運用了豐富的彿教術語和象征,如“鷲嶺”、“奢摩”、“明星”等,展現了詩人深厚的宗教情感和對彿教文化的精通。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現實世界中彿法衰微的憂慮,以及對後世能夠繼續傳承和弘敭彿法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宗教哲理和人生感悟。

盛時泰

明應天府上元人,字仲交,號雲浦。嘉靖時貢生。篤學有才氣。喜藏書。善畫水墨山水竹石,亦工書法。有《城山堂集》、《牛首山志》等。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