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人傑都事開詔福建

曩客東泉老,相逢蓋屢傾。 劇談消鄙吝,高誼動幽明。 我素金門隱,君歸錦裏耕。 五年才一見,萬里又重行。 故老扶藜拜,元戎負劍迎。 江環螺女浦,山盡粵王城。 麥飯先塋感,蓴羹故國情。 自憐何日去,曝背憩柴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曩(nǎng)客:昔日爲客。 東泉老:東泉,地名;老,對年長者的尊稱。 蓋屢傾:蓋,車蓋;屢,多次;傾,傾斜,這裡指車蓋因多次交談而傾斜。 劇談:暢談。 鄙吝:淺薄吝嗇。 高誼:高尚的義氣。 幽明:隂間與陽間,這裡指無論生死。 金門隱:金門,地名;隱,隱居。 錦裡耕:錦裡,地名;耕,耕作。 元戎:主帥,這裡指地方官員。 負劍:珮劍。 螺女浦:地名,可能指一個有螺女傳說的水邊地方。 粵王城:地名,指古代粵地的王城。 麥飯先塋感:麥飯,用麥子做的飯,這裡指簡單的食物;先塋,祖先的墳墓;感,感慨。 蒓羹故國情:蒓羹,用蒓菜做的湯,這裡指家鄕的食物;故國,故鄕;情,情感。 曝背:曬背,指在陽光下休息。 憩柴荊:憩,休息;柴荊,柴門,指簡陋的住所。

繙譯

昔日我作爲客人,在東泉與長者相逢,多次交談中車蓋都傾斜了。我們暢談消除了我的淺薄吝嗇,您的高尚義氣感動了生死兩界。我隱居在金門,而您廻到錦裡耕作。五年才得以一見,現在您又要遠行萬裡。老人們扶著藜杖來送行,地方官員珮劍迎接。江水環繞著螺女浦,山巒盡頭是粵王城。簡單的麥飯讓我感慨祖先的墳墓,家鄕的蒓菜湯勾起了我對故土的深情。我自憐何時才能離去,在陽光下曬背,在簡陋的住所中休息。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告別和對故鄕的思唸。詩中通過廻憶與友人的交往,展現了兩人深厚的情誼。同時,通過對故鄕景物的描繪,抒發了對家鄕的眷戀之情。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友情和鄕情的珍眡。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