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貴陽贈王蘭亭文濟

· 張羽
經時多病怯長途,到處先供煮藥爐。 二月天涯逢故友,去年花裏醉皇都。 山分夷漢憑看志,野有流亡合繪圖。 未訝南中行路險,風波終日滿江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經時:經過一段時間。
  • :害怕,畏懼。
  • :提供,供給。
  • 煮藥爐:用來煎藥的爐子。
  • 二月:指農曆二月,春天的一個月份。
  • 天涯:極遠的地方。
  • 故友:老朋友。
  • 皇都:指京城,這裏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 山分夷漢:山脈將夷地(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分隔開。
  • 憑看志:依靠觀察來記錄。
  • 野有流亡:指在野外有逃亡的人。
  • 合繪圖:應該被繪製成圖。
  • 未訝:不驚訝。
  • 南中:指南方的地區。
  • 行路險:行走的路途危險。
  • 風波:比喻世間的紛擾和動盪。
  • 終日:整天。
  • 江湖:泛指社會。

翻譯

經過一段時間,因爲多病而害怕長途旅行,每到一處都先要準備煎藥的爐子。在二月的春天,我在遙遠的他鄉遇到了老朋友,去年這個時候,我還在京城的花叢中沉醉。山脈將夷地和漢族地區分隔開,我依靠觀察來記錄這些景象,野外有逃亡的人,這些景象應該被繪製成圖。我不驚訝南方行路的危險,因爲世間紛擾和動盪,就像江湖上的風波一樣,整天都在發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對病痛、故友重逢、山川地理和民間疾苦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山分夷漢憑看志,野有流亡合繪圖」一句,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地理和民生的關注,也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旅途艱辛的感慨和對社會動盪的憂慮。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