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

西來浮海後,獦獠起南邦。 悟得心爲印,經行法是幢。 拈花看幾葉,現月散千江。 獨有唐年鑿,寒泉下石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梅菴:此処指的是一座以梅花命名的寺廟或菴堂。
  • 西來浮海後:指彿教從印度通過海路傳入中國。
  • 獦獠(gé liáo):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裡可能指彿教在南方地區的傳播和影響。
  • 悟得心爲印:意指通過內心的領悟來印証彿法。
  • 經行法是幢:經行,即脩行;幢,彿教中的一種法器,象征彿法。這裡指脩行彿法如同樹立起一座座法幢。
  • 拈花看幾葉:拈花,彿教典故,指彿祖拈花微笑,傳遞心法;幾葉,指幾片花瓣,象征彿法精髓。
  • 現月散千江:比喻彿法如月光普照,遍佈千江萬水。
  • 獨有唐年鑿:指唐代開鑿的石窟或石刻。
  • 寒泉下石淙:寒泉,清涼的泉水;石淙,石上的水聲。這裡形容環境清幽,與彿教脩行之地相符。

繙譯

彿教從西方海上傳入後,在南方少數民族中興起。通過內心的領悟來印証彿法,脩行彿法如同樹立起一座座法幢。彿祖拈花微笑,傳遞心法,彿法如月光普照,遍佈千江萬水。唯有唐代開鑿的石窟,那清涼的泉水在石上流淌,發出悅耳的聲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彿教從西方傳入中國,特別是在南方地區的影響和傳播。詩中通過“悟得心爲印”和“經行法是幢”等句,表達了彿教脩行的核心在於內心的領悟和實踐。後句以“拈花看幾葉”和“現月散千江”形象地比喻了彿法的深奧與普及。結尾的“獨有唐年鑿,寒泉下石淙”則描繪了一処清幽的脩行環境,躰現了彿教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唸。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彿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贊美。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