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七星巖

· 譚諭
石磴盤旋步上臺,浮雲淺雨倏然開。 三天日色臨金闕,萬疊山光映錦臺。 歸洞已看華表鶴,登仙曾折樹中梅。 五千道德從何覓,遙望關門紫氣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石磴(dèng):石頭臺階。
  • 倏(shū)然:忽然。
  • 三天:道教稱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爲三天。
  • 金闕(què):指仙人居住的宮殿,也可指天宮。
  • 錦臺:華麗的臺子。
  • 華表鶴:指傳說中丁令威化鶴歸來,落於華表之上的故事。常用來比喻久別重歸。
  • 五千道德:指老子的《道德經》,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闡述了道家的思想。

翻譯

沿着石頭臺階盤旋而上登上高臺,浮雲和小雨忽然間散開了。 天空的陽光照耀着仙人的宮殿,重重山巒的光芒映照在華麗的臺子上。 回到山洞時彷彿看到了華表上的仙鶴,成仙之時曾折下樹中的梅花。 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從何處尋覓呢,遠遠望着關門,紫氣飄然而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遊覽七星巖的情景,富有意境和想象力。詩的首聯通過描寫登上高臺時天氣的變化,營造出一種豁然開朗的氛圍。頷聯以「三天日色」和「萬疊山光」展現出景色的壯麗和輝煌,突顯了七星巖的神祕與美好。頸聯運用了傳說故事,增加了詩歌的神祕色彩和歷史文化底蘊。尾聯則通過對「五千道德」的尋覓和「紫氣」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對這片土地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自然風光與文化內涵相結合,給人以美妙的閱讀體驗。

譚諭

譚諭,高要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舉人,任五河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四。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