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佘素思明府午日韻

不須岐路嘆亡羊,暫向溪邊引興長。 綵縷頒來絲續命,兵符書罷筆盈牀。 中流擊楫心偏壯,霄漢乘槎意未忘。 節序已過留勝事,歡聲依舊遍炎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岐路:指從大路上分出來的小路;岔路。「岐」讀音爲「qí」。
  • 亡羊:即「亡羊補牢」,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 綵縷:彩色的絲線。「綵」同「彩」。
  • 續命:舊俗端午時以彩絲係臂,謂可以避災延壽,這是一種古代的風俗。
  • 兵符: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
  • 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 霄漢:雲霄和天河,指天空。
  • 乘槎:指登天遨遊。此典故出自晉代張華的《博物志》,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於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
  • 節序:節令,節氣;節令的順序。
  • 炎方:泛指南方炎熱地區。

翻譯

不必在岔路口感嘆像「亡羊補牢」般的失誤,暫且在溪邊引發悠長的興致。 彩色的絲線頒發下來,絲線系在臂上可避災延壽;兵符書寫完畢後,筆堆滿了牀。 在河流中央擊槳,心中的志向更加雄壯;登天遨遊的意願也未曾忘記。 節日的節氣已經過去,但留下了美好的事情,歡樂的聲音依舊傳遍了整個南方。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端午節的情景以及詩人的心境。詩的開頭,詩人說不必爲過去的事情煩惱,而要享受當下溪邊的興致,表現出一種豁達的態度。接下來描述了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如系彩縷和書寫兵符,展現出節日的特色。「中流擊楫心偏壯,霄漢乘槎意未忘」這兩句,表達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和對高遠理想的追求,體現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最後,詩人提到節日雖過,但歡樂的氛圍依然在南方地區瀰漫,給人以一種餘韻悠長的感覺。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端午節的氛圍與詩人的情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有對傳統節日的描繪,又有對人生理想的抒發。

嚴而舒

嚴而舒,字安性,一字卷庵。順德人。明思宗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特賜進士,官富陽知縣,一作四川慶符(今屬高縣)知縣。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九。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