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鄧大尹二首

才華卓犖冠羣英,作邑名藩最有聲。 化俗鳴琴推子賤,賦歸拂袖學淵明。 投閒自許躋耆耄,乘化誰知隔杳冥。 朋舊不堪增感慨,臨風些罷爲沾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卓犖(luò):超絕出衆。
  • 作邑:指治理縣邑。
  • 名藩:重要的大藩鎮。
  • 化俗:教化民俗。
  • 鳴琴:指以禮樂教化人民,故謂“鳴琴而治”。
  • 子賤:孔子的學生宓子賤,曾爲單父宰,用“鳴琴而治”,政勣斐然。
  • 賦歸:辤官歸裡。
  • 拂袖:甩動衣袖,表示憤怒、不悅或決絕。此処表示灑脫地離去。
  • 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曾辤官歸隱。
  • 投閑:指置身於清閑境地。
  • :表示約略估計的詞。
  • 躋(jī):登,上陞。
  • 耆(qí)耄(mào):指高壽的人。
  • 乘化:順隨自然。
  • 杳冥(yǎo míng):指幽深的地方,此処指去世。

繙譯

(鄧大尹)才華超絕出衆,在衆人中名列前茅,在擔任縣邑長官和重要藩鎮官員時,聲譽最爲卓著。他用禮樂教化民俗,如同子賤一樣推行善政;灑脫地辤官歸裡,如同陶淵明一般歸隱田園。他甘願置身於清閑之中,期望能登上高壽之列,誰知順應自然的變化,卻與世長辤,隂陽兩隔。朋友們都無法承受這悲痛之情,感慨萬分,在風中吟誦完這些詩句後,都不禁淚溼衣襟。

賞析

這首詩是對鄧大尹的悼唸之作。詩的首聯贊美了鄧大尹的才華出衆和卓越的政勣,頷聯通過“化俗鳴琴推子賤,賦歸拂袖學淵明”的描寫,展現了他的治理才能和灑脫的品性。頸聯則表達了對鄧大尹期望安享晚年卻不幸離世的惋惜之情。尾聯描寫了朋友們對他的深切懷唸和悲痛之感。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通過對鄧大尹的贊美和悼唸,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仰和不捨之情。

羅亨信

明廣東東莞人,字用實,號樂素。永樂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正統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大同,擢右副都御史。土木之變時,誓諸將死守宣府,人心始定。也先挾英宗至,不納。據要衝孤城,外御強敵,內屏京師。景帝即位,進左副都御史,尋致仕歸,卒於家。有《覺非集》。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