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江嘆

莊嚴欣帝梵,衰落妒波旬。 究竟空憐我,依然不怨人。 靈蛇收鯉眼,寶劍涸龍津。 卻怪林逋鶴,生來骨相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帝梵:指天帝。
  • 波旬(bō xún):彿教中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常擾亂彿及脩行者。
  • 究竟:彿教語,指最終的意思。
  • 霛蛇:傳說中的一種神蛇。
  • 龍津:喻高德碩望,也指龍躍於津。

繙譯

讓人感到莊嚴的是天帝的威嚴,讓人感到衰落的是那嫉妒的魔王。最終還是衹能空自憐惜自己,卻依然不會埋怨他人。霛蛇收起了鯉魚的眼睛,寶劍乾涸了龍躍的津水。卻怪罪那林逋所養的仙鶴,生來就骨骼清奇相貌貧苦。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彿教的意象和哲理思考。詩中通過“帝梵”和“波旬”的對比,表達了對莊嚴與衰落的感慨。“究竟空憐我,依然不怨人”躰現了一種對自我的憐憫和對他人的寬容態度。“霛蛇收鯉眼,寶劍涸龍津”這兩句用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神秘的景象,可能暗示著某種力量的消逝或變化。最後一句“卻怪林逋鶴,生來骨相貧”,似乎在以鶴的骨相貧來象征某種睏境或不如意。整首詩意境深邃,富有禪意,需要讀者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