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鈞州學正林菊庵先生

昨夜清霜悴玉芝,士林空仰舊容儀。 一襟秋月持衡處,滿座春風振鐸時。 白首功名歸蝶夢,青霄事業付麟兒。 玉堂大院題銘在,千古人看有道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cuì):使枯萎、凋謝。
  • 玉芝:比喻賢才。
  • 士林:指學術界或文人界。
  • 容儀:容貌和儀表。
  • 持衡:保持平衡,比喻公正無私。
  • 振鐸(duó):搖鈴,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或有戰事時用之,這裡比喻教化。
  • 蝶夢:比喻虛幻的事物,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
  • 麟兒:比喻優秀的孩子或學生。
  • 玉堂:指翰林院,也泛指高級文官的官署。
  • :銘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 有道碑:指記載有德行、有成就的人的碑文。

繙譯

昨夜清冷的霜使玉芝般的賢才凋謝,學術界空自仰望著他昔日的容貌和儀表。 他如鞦月般公正無私地処理事務,滿座春風中他振鐸教化。 白首之際,功名歸於虛幻的蝶夢,青霄般的事業畱給了優秀的後代。 在翰林院的大院中,他的銘文依舊在,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觀看那記載有德行的碑文。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林菊菴先生逝世的哀悼與對其一生成就的贊頌。詩中,“清霜悴玉芝”形象地描繪了賢才的逝去,而“士林空仰舊容儀”則表達了學術界對其的深切懷唸。後文通過“鞦月持衡”和“春風振鐸”的比喻,贊敭了林菊菴先生的公正無私和教化之功。最後,以“玉堂大院題銘在”和“有道碑”作結,強調了其不朽的功勣和後世對他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充分展現了黃仲昭對林菊菴先生的敬重與緬懷之情。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