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蘇伯誠太史提學江西

· 顧清
鬱孤臺下駐旌旄,鵠立諸生擁繡袍。 新命北來天語重,故鄉南望嶺雲高。 歐陽舊俗堯藩冠,許國遺宗漢署豪。 有待一番時雨遍,歸來東觀理風騷。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鬱孤臺(位於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以山勢高阜、鬱然孤峙而得名。「孤」讀音爲「gū」):在今江西贛州城西北隅的田螺嶺上,始建於唐代。
  •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犛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
  • 鵠立:像天鵝延頸而立,形容盼望等待的樣子。
  • 繡袍:這裏指蘇伯誠所穿的官服。
  • 天語:帝王的話語。
  • 堯藩:這裏指江西,以帝堯之後而得名。
  • 東觀:漢代宮中藏書、著書的地方,這裏借指蘇伯誠將來返回京城後整理典籍、著書立說的場所。
  • 風騷:《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爲代表的《楚辭》的並稱,後代用來泛稱文學。

翻譯

在鬱孤臺下駐紮着旌旗,蘇伯誠像天鵝般佇立着,周圍的學生們簇擁着他,他身着繡袍。新的任命從北方傳來,帝王的話語意義重大,他望着南方的故鄉,那裏山嶺上的雲朵高高飄蕩。江西有着歐陽修舊時的風俗,這是帝堯後裔的封藩之地,帶着爲國獻身的遺風,如漢代官署中的豪傑一般。期待着他像及時雨一樣潤澤江西各地,待他歸來時,在京城的東觀整理文學典籍。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顧清爲蘇伯誠前往江西擔任提學使而作。首聯通過描寫鬱孤臺下的場景,展現出蘇伯誠的威嚴和學生們對他的敬仰。頷聯強調了任命的重要性以及他對故鄉的思念,「天語重」顯示出朝廷對蘇伯誠的重視,「嶺雲高」則烘托出他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頸聯提及江西的歷史文化傳統,以歐陽修和漢代豪傑爲喻,表達對蘇伯誠的期望,希望他能在江西傳承優秀文化,做出一番功績。尾聯表達了對蘇伯誠在江西取得成就的期待,以及他歸來後在文學領域繼續發揮作用的祝願。整首詩意境宏大,情感真摯,既表達了對蘇伯誠的讚美和祝福,也體現了對江西地區文化發展的期待。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