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琵江口

半葉蕭蕭夜雨侵,又將殘夢寄浮沉。 更闌始覺原爲客,歲去難酬未了心。 敝絮兩重支暗漏,寒風十里到孤吟。 華亭漁父吾尤尚,芳跡何年得並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琵江口:地名。
  • 更闌(gēng lán):更深夜盡,深夜。
  • 未了心:未完成的心願,未實現的抱負。
  • 敝絮:破舊的棉絮。
  • 華亭漁父:用了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的典故。張翰在洛陽爲官,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命駕而歸。這裏借指作者嚮往的自在逍遙的生活。

翻譯

半夜裏,半片樹葉蕭蕭作響,夜雨侵襲而來,我又在將殘破的夢境寄託於人生的浮浮沉沉之中。 到了深夜才發覺自己終究是個過客,歲月流逝,難以實現心中未完成的願望。 兩層破舊的棉絮勉強支撐着抵禦從暗處透進來的寒氣,寒風吹過十里,我獨自吟詠。 我尤其崇尚像華亭的漁父那樣自在的生活,不知何時才能追尋到那樣美好的蹤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在夜雨侵襲的夜晚,詩人寄居於琵江口,心中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和對自在生活的嚮往。詩的前兩句通過「半葉蕭蕭」「夜雨侵」「殘夢」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淒涼、孤獨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人生起伏的無奈和感慨。「更闌始覺原爲客,歲去難酬未了心」則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情感,詩人在深夜中意識到自己的漂泊之身,以及歲月流逝中未實現的心願,體現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迷茫。後兩句「敝絮兩重支暗漏,寒風十里到孤吟」,通過描寫破舊的棉絮和寒冷的風,強調了環境的艱苦和詩人的孤獨。最後一句「華亭漁父吾尤尚,芳跡何年得並尋」,則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希望能夠像華亭漁父那樣擺脫塵世的束縛。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將詩人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