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波羅廟: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
- 達奚司空: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是一位外國使者,在唐朝時來到中國,因船隻遇到風暴,他來到南海神廟祈禱,後因思鄉而死。
- 饒:還,尚。
- 越人章甫焉知貴:典故出自《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意思是宋國人到越國去賣帽子,但越國人剪短頭髮,身刺花紋,用不着帽子。此句借指達奚司空在異國他鄉,其遭遇不被理解和重視。
- 祇(zhǐ):只,僅僅。
翻譯
幸好還沒有化爲石頭但骨架尚存,怎忍看見連天的大水淹沒了船隻。 離開祖國,心中的情懷尚未消逝,身在他鄉,看到雲樹也已讓人覺得可憐。 越國人怎會知道帽子的珍貴呢,塵世中的虛名也只是自己流傳罷了。 想要和神靈對話卻語言不通,海光閃耀如同白晝,而內心卻感覺如度長年。
賞析
這首詩以達奚司空的傳說爲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離鄉背井、身處他鄉的感慨和對人生虛幻的思考。詩的首聯通過對達奚司空未化石而存骨和水沒船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氛圍。頷聯進一步渲染了離國的情懷和他鄉的孤獨之感。頸聯借用典故,表達了在異國他鄉不被理解和重視的無奈。尾聯則通過欲語精靈而語隔的情景,以及海光如晝與內心如年的對比,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對塵世的迷茫。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用典恰當,語言凝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