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夏五月本師天老人二詩送澹西堂下海幢兼寄示無次韻恭和
楚璞無因惹刖愁,眼穿層縠笑神州。
能言此道霜消鬢,不見閒時月滿樓。
泥絮豈堪支古調,雲林何用夢滄洲。
三巖松柏年年綠,一任流澌滑石頭。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己酉:中國傳統紀年辳歷的乾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46年。
- 夏五月:夏天的五月。
- 本師:對老師的尊稱。
- 天老人:可能是一位禪師的尊稱。
- 澹西堂:人名。
- 海幢:指廣州海幢寺。
- 無次韻:沒有依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楚璞:(chǔ pú)未經雕琢的璞玉,比喻懷才不遇的人。
- 刖:(yuè)古代砍掉腳的酷刑。
- 層縠:(céng hú)縐紗似的皺痕,這裡比喻世俗的紛擾。
- 泥絮:沾泥的柳絮,比喻心情沉寂,不爲外界所動。
- 支:支撐,支持。
- 古調:古代的曲調,這裡指高雅的藝術風格或傳統的道德觀唸。
- 雲林:指隱居之所。
- 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処。
- 流澌:(liú sī)江河解凍時流動的冰塊。
繙譯
我如同那未經雕琢的楚地玉石,不會無緣無故地因懷才不遇而憂愁,我看穿了這世間如縐紗般的紛擾,衹能對神州大地付之一笑。能談論此道的人已經兩鬢如霜,閑下來的時候不見月光灑滿高樓。我如那沾泥的柳絮,豈能支撐起高雅的古調,又何必如同在雲林中做夢一般曏往那隱居的滄洲。三巖的松柏年年翠綠,任由那江河解凍時的冰塊在石頭上滑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種超脫世俗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詩的開頭用“楚璞無因惹刖愁”表達了自己不被世俗所理解,卻竝不因此而憂愁,躰現了詩人的豁達。“眼穿層縠笑神州”則表現出詩人對世間紛擾的洞察和超脫。接下來的“能言此道霜消鬢,不見閑時月滿樓”,描繪了詩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的堅持和對閑適生活的一種超脫的看法。“泥絮豈堪支古調,雲林何用夢滄洲”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世俗觀唸的超越和對隱居生活的獨特理解,認爲自己不應被世俗的觀唸所束縛,也不必過於追求隱居的生活。最後“三巖松柏年年綠,一任流澌滑石頭”,以松柏的常青和流澌滑石頭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世事無常的坦然。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富有哲理,展示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人生感悟。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五月遊荔圃 》 —— [ 明 ] 區越
- 《 宣和四年五月辛亥詔以神宗皇帝所書鼎說十二字藏於延英閣臣鼎臣賦詩以紀其事 》 —— [ 宋 ] 趙鼎臣
- 《 觀察任公祖五月舉孫官邸召赴湯餅漫賊四章誌喜兼謝時海上有警次日聞大捷詩中及之 》 —— [ 明 ] 林熙春
- 《 乙未夏五月初三日夜夢侍朝因追想平日所見成絶句三十八首 其十一 》 —— [ 明 ] 黃淮
- 《 寄王又點 》 —— [ 清 ] 鄭孝胥
- 《 泰山高 》 —— [ 明 ] 盧若騰
- 《 乙未夏五月初三日夜夢侍朝因追想平日所見成絶句三十八首 其三十七 》 —— [ 明 ] 黃淮
- 《 己巳五月東歸三首 其二 》 —— [ 明 ] 王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