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殷王:商湯的別名。商朝建立者,子姓,名履。「殷」是商朝後期的都城,盤庚遷殷後,商也稱爲殷。
- 禱桑林:相傳成湯滅夏之後,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商代的神社),祈雨於天。
- 衍咎(yǎn jiù):指災害。
- 災眚(zāi shěng):災難,災禍。
- 臺寺:指中央政府的官署。
- 三秀:靈芝草的別名。傳說靈芝一年三次開花,故稱。
- 笥(sì):裝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
- 壽耇(gǒu):長壽。
- 鼎歌:寶鼎上所刻的歌頌帝王功德的歌辭。
- 詎(jù):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
- 鹹英:堯樂《咸池》與帝嚳樂《六英》的並稱。
- 鶡雀(hé què):鳥名。一種善斗的鳥。
- 鸞鳳:鸞鳥和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神鳥。
- 伊人:那個人,指君主。
- 顏厚:臉皮厚。指不知羞恥。
翻譯
殷王在桑林祈禱,砍斷自己的手指來反思衍咎。 《春秋》記載着災禍,這些法則訓誡流傳不朽。 朝廷官府應彰顯正直純粹,何必期盼靈芝仙草出現。 竹箱裏有千歲的龜,卻不如人能長壽。 輝煌的寶鼎之歌,難道能與鹹英之樂相協調。 把鶡雀當作鸞鳳,那個人真是不知羞恥。
賞析
這首詩以殷王禱桑林的典故開篇,強調了對災禍的反思和警醒。接着,詩人指出朝廷應保持正直純粹,而不是追求虛幻的祥瑞。詩中通過對比千歲龜和人的長壽,進一步強調了人的價值。最後,詩人以鶡雀被當作鸞鳳的比喻,諷刺了君主的無知和無恥,表達了對時局的不滿和憂慮。整首詩寓意深刻,用典恰當,語言簡練,富有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