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田

袈裟曾效此田衣,日用犁耕自不飢。 清淨乞求能活命,脂膏消落法身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袈裟(jiā shā):指佛教僧衆所穿的法衣。
  • 田衣:指袈裟,因其形狀像田相,故有此稱。
  • 脂膏:本指油脂,這裏比喻民脂民膏、財富。

翻譯

曾經穿着袈裟效仿此田衣,每天用犁耕田自然不會飢餓。以清淨之心乞求便能維持生命,當把民脂民膏消除後,法身才能變得肥沃(健壯)。

賞析

這首詩以袈裟和耕田爲喻,表達了一種對清淨生活和道德修行的追求。詩中的「袈裟曾效此田衣,日用犁耕自不飢」,描繪了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生活需求,體現了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態度。「清淨乞求能活命」強調了內心的清淨和對簡單生活的渴望。最後一句「脂膏消落法身肥」,則富有深意,表達了對消除貪婪和過度追求物質財富的期望,認爲只有這樣,才能使精神上的「法身」得到滋養和成長。整首詩簡潔明快,富有禪意,反映了作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對人生的思考。

釋道丘

道丘(一五八六—一六五八),字離際,晚號棲壑。順德人。俗姓柯。開山雲頂,因號雲頂和尚。從碧崖剃染,禮法性寺寄庵大師受圓具戒。後訪六祖新州故址,道經端州,入主法慶雲寺,爲鼎湖開山之祖。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