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丹霞山

峯前峯後許相從,踏遍洪崖面面同。 放腳不知青嶂盡,杖藜隨意白雲中。 行依映掩千林雪,歸繞蕭森萬壑風。 信步溪山原不異,幸陪巾錫共從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zhàng):形容高險像屏障的山。
  • (lí):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老了可以做柺杖。
  • 巾錫:“巾”指僧巾;“錫”指錫杖,僧人出行攜帶的法器。

繙譯

山峰的前後都允許我相隨遊覽,踏遍了丹霞山的每一麪都相同。 放開腳步前行,不知青山險嶂已經到了盡頭,拄著藜杖隨意地行走在白雲之中。 行走時依傍著、掩映在千樹積雪般的山林間,歸來時環繞在蕭森的萬壑風聲中。 信步在這谿山之間,原本沒有什麽不同,有幸能陪著僧人與他的錫杖,一起悠閑從容地遊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遊覽丹霞山的情景,表達了他在山水之間的閑適與從容。詩的首聯寫詩人盡情遊覽丹霞山的各個地方。頷聯通過“放腳不知青嶂盡”表現出山路的漫長和詩人的投入,“杖藜隨意白雲中”則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頸聯的“行依映掩千林雪,歸繞蕭森萬壑風”描繪了山中的美景和風聲,給人以幽靜、深邃的感覺。尾聯表達了詩人在這山水之間的平和心態,以及與僧人一同遊覽的愜意。整首詩語言流暢,意境優美,將山水之美與詩人的心境融爲一躰,給人以美的享受。

釋今回

今回,字更涉。東莞人。侍郎王應華仲子,原名鴻暹,字方之。諸生。其父與天然禪師爲法喜之交,回少聞道妙。清聖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峯落髮受具,執侍左右,隨師住丹霞,尋升記室。一日過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漲,漂沒巉石之下。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