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州峽同仞闍黎

頻年瓶笠皆無定,一夜輕帆渡峽來。 峯勢似窺江路盡,舟行始覺畫屏開。 巖雲夜度侵衣冷,猿狖聲多入棹哀。 乞食棲棲任途路,暫同吟詠一徘徊。
拼音

所属合集

#十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仞闍黎(rèn shé lí):是對高僧的稱呼。
  • (yòu):古書中說的一種猴。
  •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

翻譯

多年來我像瓶子和斗笠一樣居無定所,一夜之間乘着輕便的帆船渡過峽谷而來。 山峯的態勢似乎在窺視着江路的盡頭,船行之後才覺得如畫卷般的美景像屏風一樣展開。 夜間的山岩雲霧飄來,侵透着衣裳讓人感到寒冷,猿猴的叫聲很多,傳入船槳聲中顯得悲涼。 我爲了乞食而忙碌奔波在路途上,暫且在這裏一同吟詠一番,徘徊留戀。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詩人渡過端州峽的情景和感受。首聯表達了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狀態,以及此次夜行渡峽的經歷。頷聯通過對山峯和江景的描寫,展現出大自然的壯美,同時也傳達出詩人在行程中的新發現和驚喜。頸聯則從觸覺和聽覺的角度,描寫了夜晚的寒冷和猿猴叫聲的悲涼,烘托出一種孤寂的氛圍。尾聯表現了詩人即使在奔波乞食的途中,依然能以吟詠來排解憂愁,體現了他對生活的一種積極態度和對文學的熱愛。整首詩情景交融,既有對自然景觀的描繪,也有對自身境遇的感慨,給人以深沉而獨特的感受。

釋今回

今回,字更涉。東莞人。侍郎王應華仲子,原名鴻暹,字方之。諸生。其父與天然禪師爲法喜之交,回少聞道妙。清聖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峯落髮受具,執侍左右,隨師住丹霞,尋升記室。一日過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漲,漂沒巉石之下。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