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勞人(láo rén):憂傷之人,這裏可理解爲辛苦奔波之人。
- 廿載(niàn zǎi):二十載。
- 風塵:指塵世、紛擾的社會生活。
- 投老:垂老,臨老。
- 荷衣:用荷葉製成的衣裳,這裏指隱士的服裝。
- 石井:石頭砌成的井。
- 窺(kuī):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 心經:佛教經典。
- 閒誦:悠閒地誦讀。
- 瑞:吉祥。
- 鬢腳:耳朵前邊長頭髮的部位。
- 迷津:指找不到渡口,比喻處事的方向錯誤或陷入困境。
翻譯
辛苦奔波了二十年方纔停息了塵世的紛擾,到了老年穿上隱士的服裝,以此爲樂,安享此身。在石頭砌成的井中倒着看,山影映入其中,悠閒地誦讀着心經,感受着竹林春天的氣息。頭髮已經花白,像草花一樣,人們說這是吉祥的象徵,兩鬢的頭髮泛紅,眼睛有神采。牀邊還掛着過去遊歷所用的劍,那寒冷的劍光能夠自行斬斷迷茫與困境。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歷經塵世紛擾後,選擇歸隱的人物形象。詩的首聯講述主人公曆經二十年的辛勞後,在晚年享受歸隱的生活。頷聯通過描寫石井中山影的倒映和悠閒誦讀心經的場景,展現出一種寧靜、閒適的氛圍。頸聯以草花般的白髮寓意吉祥,突出主人公的豁達心態,同時描繪了他有神的眼睛,顯示出其精神矍鑠。尾聯中提到的舊遊劍,象徵着主人公過去的經歷,而寒光能自割迷津則表達了他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擺脫困境,找到人生的方向。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簡練,表達了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和對人生的思考。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
釋今無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暮春郊行,率爾有 》 —— [ 清 ] 孫元衡
- 《 別駕劉景華甫下車即署海陽篆不三月以入覲行漫賦五絕爲贈 》 —— [ 明 ] 林熙春
- 《 再和陳孟卿送春疊前韻 》 —— [ 清 ] 鄭國藩
- 《 見諸公唱和暮春詩軸次韻作九首 》 —— [ 宋 ] 晁說之
- 《 和李覯《送春絕句一首呈龍學》 》 —— [ 宋 ] 祖無擇
- 《 三月抵京二首 》 —— [ 明 ] 盧龍雲
- 《 踏莎行 · 西郊觀荷 》 —— [ 清 ] 樑清標
- 《 暮春四首 》 —— [ 明 ] 顧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