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感四首其一

· 顧清
江河亙九地,日月麗九旻。 明者必有本,流者必有源。 一極肇萬有,至理無餘言。 行人望逆旅,所覬一榻溫。 黃昏幸即次,遽欲隳乃垣。 以彼蟲鼠智,妄啓般倕門。 高言視一世,舉目皆童昏。 六籍炳明訓,靈扃儼威神。 十室且忠信,寰中豈無人。 誰歟仗三尺,屏此魑魅羣。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地:九州之地,泛指大地。
  • 九旻(mín):九天,指天空。
  • 肇(zhào):開始。
  • 逆旅:旅館。
  • 即次:到達臨時住宿之處。
  • 隳(huī):毀壞。
  • 般倕(chuí):古代巧匠魯班(公輸般)和倕的並稱。
  • 六籍: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 靈扃(jiōng):神靈 closures (a figurative expression referring to the sacred and authoritative nature of moral teachings), 莊嚴之地;也可理解爲心靈的門戶。
  • 十室且忠信: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地方,也會有忠信之人。出自《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翻譯

江河在大地上縱橫流淌,日月在天空中照耀。明智的人一定有根本,流動的水一定有源頭。一個極點開啓了萬物,最高的道理沒有多餘的言語。行路的人望着旅館,所期望的是一張溫暖的牀榻。黃昏時幸運地到達了住宿之處,卻有人突然想要毀壞那牆壁。憑藉着那些如蟲鼠般的智慧,狂妄地想要開啓巧匠的門徑。高聲言論,看待這世間,舉目望去都是愚昧無知的人。六經閃耀着明確的教誨,神靈般的莊嚴之地儼然有着威嚴的神力。即使是隻有十戶人家的地方也有忠信之人,整個世界難道會沒有人嗎?是誰依仗着三尺長劍,能夠屏除這些邪惡的羣魔。

賞析

這首詩以江河日月起興,強調了事物必有其根本和源頭的道理。作者通過描寫行人對溫暖榻牀的期望,與有人妄圖破壞的行爲形成對比,批判了那些自以爲是的愚昧之人。詩中提到六經的明訓和靈扃的威神,表達了對傳統道德和智慧的尊崇。最後,作者發出疑問,期望有能者仗劍除邪,體現了對正義的渴望。整首詩寓意深刻,語言有力,通過對比和象徵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世態的看法和對美好品德的追求。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