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城中諸公載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爲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韻
杯汝知乎,酒泉罷侯,鴟夷乞骸。更高陽入謁,都稱虀臼,杜康初筮,正得雲雷。細數從前,不堪餘恨,歲月都將麯糵埋。君詩好,似提壺卻勸,沽酒何哉。
君言病豈無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記醉眠陶令,終全至樂,獨醒屈子,未免沈菑。欲聽公言,慚非勇者,司馬家兒解覆杯。還堪笑,借今宵一醉,爲故人來。
拼音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創始於初唐。調名源於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沁水公主園林之典故,後人作詩以詠其事,此調因此得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明末淸初·萬樹《詞律》云:「《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此調格局開張,宜抒壯闊豪邁情感。蘇、辛一派最喜用之。平韻,一百一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後闋五平韻,亦有於過闋處增一暗韻者。《詞律·卷十九》還録另一體,即一百一十五字者。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此調無涉。曲牌亦有《沁園春》,大致與詞牌相同或有變化。曲牌是由詞牌演化而來,其來歷亦相同。
「酒泉罷侯」句:《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注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按:此處云云,蓋反用杜詩之意,謂酒泉侯業已省罷,自身無移封酒泉之望,唯有止酒不飲耳。
「鴟夷乞骸」句:西漢·揚雄《酒賦》:「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借酤。常爲國器,託於屬車。出入兩宮,經營公家。」《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公孫弘,菑川薛人也。……後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爲無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大臣奉職不稱也。恐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曰:『……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
虀(jī)臼: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絶。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絶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更高陽入謁,都稱虀臼」句:《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踵軍門上謁曰:『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願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問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對曰:『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沛公曰:『爲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爲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按:高陽寓酒徒,虀臼寓辭。
「杜康初筮,正得雲雷」句:杜康,古代善釀酒者。《周易·屯卦》:「象曰:雲雷,屯。」按:二句云云,意謂杜康筮仕二得不吉利之「屯卦」,亦即預示酒及造酒之人均將遭拒絶也。
「餘恨」:四卷本丙集作「余恨」。
麯糵(niè):《尙書·商書·説命下》:「若做酒醴,爾惟麯糵。」
「似提壺卻勸,沽酒何哉」句:宋·黃庭堅《演雅》詩:「提壺猶能勸沽酒,黃口只知貪飯顆。」任淵注:「提壺,鳥名。梅聖兪《四禽言》:『提壺蘆,沽美酒,風爲寶,樹爲友。山花撩亂目前開,勸爾今朝千萬壽。』」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句: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父郴爲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虵。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爲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虵,虵入腹中。郴還廳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將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虵,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官至尙書,曆四郡,有威名焉。」《晉書·卷四十三·樂廣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虵,意甚惡之,旣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虵,廣意杯中虵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屙頓愈。」
「記醉眠陶令」句:《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傳·陶潛傳〉》:「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獨醒屈子」句:戰國楚·屈原《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淸,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司馬家兒解覆杯」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規箴》注引鄧粲《晉紀》:「上(晉元帝司馬睿)身服儉約,以先時務。性素好酒,將渡江,王導深以諫,帝迺令左右進觴,飲而覆之,自是遂不復飲。剋己復禮,官修其方,而中興之業隆矣。」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西江月 · 用韻,和李兼濟提舉 》 —— [ 宋 ] 辛棄疾
- 《 醜奴兒 · 近來愁似天來大 》 —— [ 宋 ] 辛棄疾
- 《 虞美人 · 賦虞美人草 》 —— [ 宋 ] 辛棄疾
- 《 永遇樂 · 賦梅雪 》 —— [ 宋 ] 辛棄疾
- 《 江神子 · 送元濟之歸豫章 》 —— [ 宋 ] 辛棄疾
- 《 蝶戀花 · 洗盡機心隨法喜 》 —— [ 宋 ] 辛棄疾
- 《 蝶戀花 · 月下醉書雨巖石浪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探梅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