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送鄭厚卿赴衡州

寒食不小住,千騎擁春衫。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靑草,紫蓋屹西南。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談。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啣。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拼音

注釋

鄭厚卿:始末不詳。唯查淳熙七年後至稼軒卒前,衡州守之鄭姓者僅有鄭如崈一人,爲繼劉清之之後任者。《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至《永樂大典·卷八六四八》衡字韻引有《宋衡州府圖經志》全文,其郡守題名中有:「鄭如崈,朝散郎,淳熙十五年四月到,紹熙元年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五五》亦載鄭如崈罷職因緣云:「淳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知衡州鄭如崈放罷。以本路漕臣奏如崈於總領所合解大軍糧米,輒憑奏檢,固拒不解;於法合行給還民間之錢,輒貪利不顧,橫欲拘沒。故有是命。」「崈」與「厚」義甚相近,知厚卿必即如崈之字。據《衡州圖經志》所載其抵任年月,知《水調歌頭》《滿江紅》兩闋必作於淳熙十五年春。其《滿江紅》闋見於四卷本甲集,依范開序文所署年月推論,似可證其至晚亦當作於十四年內;然查甲集之編次,凡同調諸詞莫不彙集一處,唯《聲聲慢》、《滿江紅》二調,前後復出,卷尾《滿江紅》共七首,右「折盡荼䕷」闋即其中之一。凡此必爲甲集已經刊成之後,又陸續附入者,則《水調歌頭》《滿江紅》兩闋固仍須爲十五年春季之作也。 寒食不小住:晉人帖:「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爲佳爾。」 「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句: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石鼓山在衡州城東三里。」按:稼軒於淳熙六年任湖南轉運副使,繼改湖南安撫使,衡州爲其屬郡,當時必以按視而一再至其地也。 襟以:四卷本乙集作「襟似」。 桂嶺:亦名香花嶺,在今湖南臨武縣北。 帶以:四卷本乙集作「帶似」。 洞庭、靑草:均湖名。宋·張舜民《南遷錄》:「岳州洞庭湖,南名靑草,北名洞庭,所謂重湖也。」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靑草湖在磊石山,與洞庭相通,其南羅水出焉。故羅縣在其上。其東汨水出焉,下有潭,謂之屈原潭,屈原懷沙自溺之所,忠潔侯三閭大夫廟在其上。樂史言:大江在巴陵東北流入洞庭。今洞庭水會於江,非江流入洞庭也。荆江出巴蜀,自髙注下,濁流洶涌。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頓皆混濁,岳人謂之『飜流水』。南至靑草湖,或三五日乃還,俗云神水朝君山。」青草,四卷本乙集作「春草」。 紫蓋:晉·盛弘之《荆州記》:「衡山有三峯極秀,曰:紫蓋、石囷、芙蓉。」《長沙記》:「衡山軒翔聳拔,九千餘丈,尊卑差次,七十二峯。最大者五:芙蓉、紫蓋、石廩、天柱、祝融。紫蓋爲最髙。」 西南:四卷本乙集作「東南」。 《騷》《雅》:《離騷》與《詩經》中《大雅》、《小雅》的幷稱。這裏贊鄭厚卿詩文之才。 刀劍化耕蠶:《漢書·卷八十九·龔遂傳》:「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人也。……宣帝即位,不久,渤海左右郡歳饑,……上以爲渤海太守。……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爲帶牛佩犢!』」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句:《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桓)伊字叔夏,……性謙素,……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爲江左第一。……時謝安女婿王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爲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會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諂邪,於是國寶讒諛之計稍行於主相之間。而好利險詖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飲讌,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爲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幷請一吹笛人。』……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爲君旣不易,爲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聲節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奮髯抵几堂上:《漢書·卷八十三·朱博傳》:「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博)遷琅琊太守。齊部舒緩養名,博新視事,右曹掾史皆移病臥。博問其故,對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輒遣吏存問致意,乃敢起就職。』博憤髥抵几曰:『觀齊兒欲以此爲俗耶!』乃召見諸曹史書佐及縣大吏,選視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罷諸病吏,白巾走出府門。郡中大驚。」 君門:猶宮門,亦指京城。 民歌《五袴(kù)》:《後漢書·卷三十一·廉范傳》:「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趙將廉頗之後也。……建中初,遷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辯,好相持短長,范每厲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說。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范乃毁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爲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後以「五袴」作爲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歸詔鳳凰啣(xián):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五十一·中書省》:「魏、晉以來,中書監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以其地在樞近,多承寵任,是以人因其位謂之『鳳凰池』焉。」啣,同「銜」。 「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句:唐·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