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 又和
碧海成桑野。笑人間,江翻平陸,水雲高下。自是三山顏色好,更著雨婚煙嫁。料未必、龍眠能畫。擬向詩人求幼婦,倩諸君、妙手皆談馬。須進酒,爲陶寫。
回頭鷗鷺瓢泉社。莫吟詩、莫拋尊酒,是吾盟也。千騎而今遮白髮,忘卻滄浪亭榭。但記得、灞陵呵夜。我輩從來文字飲,怕「壯懷、激烈」須歌者。蟬噪也,綠陰夏。
拼音
注釋
「碧海成桑野」句:用滄海桑田意。東晉·葛洪《神仙傳·卷三·王遠》:「王遠,字方平,東海人也。……麻姑自説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向到蓬萊,又水淺於往者,會時略半耳,豈將復爲陵陸乎?』(王)方平嘆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成桑野,廣信書院本及王詔校刊作「桑成野」,此從《六十家詞》本及四印齋本。
江翻平陸:東晉·陶淵明《停雲》詩:「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龍眠:《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列傳·李公麟傳〉》:「李公麟,字伯時,舒州人。第進士,曆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用陸佃薦,爲中書門下後省冊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紹聖末,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爲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爲不疑。』議由是定。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歸老,肆意于龍眠山巖壑間。雅善畫,自作《山莊圖》,爲世寶。傳寫人物尤精,識者以爲顧愷之、張僧繇之亞。襟度超軼,名士交譽之,黃庭堅謂其風流不減古人,然因畫爲累,故世但以藝傳云。」
幼婦: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絶。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絶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談馬:北宋·呉處厚《靑箱雜記·卷七》:「徐鉉父延休,博物多學,嘗事徐溫爲義興縣令,縣有後漢太尉許馘(guó)廟,廟碑即許劭記,歳久字多磨滅,至開元中,許氏諸孫重刻之,碑陰有八字,云:『談馬礪(lì)畢,壬田數七。』時人不能曉,延休一見,爲解之曰:『談馬,即言午;言午,許字。礪畢,必石卑;石卑,碑字。壬田,乃千里;千里,重字。數七,是六一;六一,立字。』此亦楊修辨虀臼之比也。」
瓢泉:《鉛(yán)山縣志》:「瓢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辛棄疾得而名之。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鑑。」按:據《鉛(yán)山志》,期思渡亦在縣東二十五里,則瓢泉者當即稼軒訪泉於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韓淲《瓢泉》詩:「鑿石爲瓢意若何,泉聲流出又風波。我來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顔情味多。」
鷗鷺瓢泉社:稼軒前作有《水調歌頭·盟鷗》數闋,又有《水龍吟·題瓢泉》一闋。
滄浪亭榭:指帶湖家園。按:宋·范成大《呉郡志·卷十四·園亭》:「滄浪亭,在郡學之南。積水彌數十畝,傍有小山,尚下曲折,與水相縈帶。《石林詩話》以爲錢氏時,廣陵王元了池館。或云其近戚中呉軍節度使孫承祐所作。既積土爲山,因以瀦(zhū)水。慶曆間,蘇舜欽子美得之,傍水作亭日『滄浪』。歐陽文忠公詩云:『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衹賣四萬錢。』滄浪之名始著。子美死,屢易主,後爲章申公家所有。廣其故地爲大閣,又爲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並得之。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爲廣陵王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兩山相對,遂爲一時雄觀。建炎狄難,歸韓蘄(qí)王家。蘇舜欽《滄浪亭記》:『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南遊,旅於呉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丞燠(yù),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函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祐之池館也。」坳隆勝蟄〔慨〕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
灞陵呵夜:《史記·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略云:「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歳,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爲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文字飲:唐·韓愈《醉贈張秘書》詩:「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唯能醉紅裙。」
壯懷激烈:宋·岳飛《滿江紅》詞:「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龍眠:指北宋畫家李公麟,號龍眠居士。
- 陶寫:即“陶瀉”,排遣。
- 瓢泉:在今江西鉛山境內。
- 盟:盟約。
- 千騎(jì):形容人馬很多。騎,一人一馬的郃稱。
- 滄浪亭榭:代指過去的閑適生活。
- 灞陵呵夜:據《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被貶爲庶人後,“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迺故也!’止廣宿亭下。”後常用以形容官員失勢後受辱。
繙譯
那碧海已變成了桑田荒野。可笑這人間,江水繙騰沖燬了平原陸地,水雲之間高下起伏。自然是那海上三山景色美好,更有那如菸雨婚假般的美妙情境。想來未必是龍眠居士能夠描繪出來的。打算曏詩人求取那聰慧的女子,拜托各位高手都來談說駿馬。必須進酒,來排遣情緒。 廻過頭看那鷗鷺在瓢泉的會社。不要吟詩、不要拋開美酒,這是我們的盟約。如今衆多人馬卻已遮不住白發,忘記了滄浪亭榭。衹記得像李廣霸陵受辱呵斥夜行那廻事。我們這輩人曏來是借詩文飲酒,衹怕壯懷激烈需要有歌唱者。蟬在鳴叫,那是綠色濃隂的夏天。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複襍的情感。上闋描繪自然的變遷和奇妙景象,感慨人間變化。下闋寫與友人鷗鷺爲伴,以酒和詩爲盟,暗示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千騎而今遮白發”表現出對時光流逝的無奈。“灞陵呵夜”則用典表達了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全詞在豪放中帶著深沉的思索和感慨,借景抒情,既有對世事的感慨,又有對自由生活的曏往和追求,意境深遠。 夏天的蟬噪和綠廕作爲背景,更增添了一份夏日的氛圍和時光流轉的感覺。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壽趙茂嘉郎中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鹧鸪天 其十二 元谿不见梅 》 —— [ 宋 ] 辛棄疾
- 《 南鄕子 · 送趙國宜赴髙安戸曹。趙乃茂嘉郎中之子。茂嘉嘗爲髙安幕官,題詩甚多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和廓之雪 》 —— [ 宋 ] 辛棄疾
- 《 蝶戀花 · 和楊濟翁韻,首句用丘宗卿書中語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 》 —— [ 宋 ] 辛棄疾
- 《 賀新郎 · 把酒長亭説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功名飽聽兒童說 》 —— [ 宋 ] 辛棄疾